下面是由留学群整理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欢迎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一)】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作品从一个人的迁徙开始。当人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一样东西的珍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它的。所以,文章说:“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因为“它没有用处了”。其实,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证据啊”。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人为什么喜欢怀旧?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而从客观的情形来看,当家园废失,“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刘亮程是一位题材与风格都很独特的散文作家,他的大量作品通过对西北农村的细腻抒写,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对乡村、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对乡村日常生活意义的发掘,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之间冲突的反思。
【思路方法】
刘亮程是近年来在众多作家中独树一帜的作家。首先在于他的选材与众不同,他写的东西来自于远离城市的一个边远的乡村,不仅如此,他所写的乡村里的故事又大多是他青少年时的往事。这样就给今天的青年学生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城市的学生,更难以体验到那种过去的穷苦落后的乡村生活。这是一个难点,应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通过教师讲述、观看多媒体录像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一下“过去的村庄”。
面对新的世界和发展,人们都不能忘怀故土家乡,不能割断过去;家乡、故土、往事是人们成长发展的生活轨迹。本文从人离开故土、抛弃故土的现象谈起——用大量的平凡生活场景说明:故土、往事是人生活的痕迹,是成长的凭据——人面对新的世界,不能忘怀过去的生活,人生正是从平凡中走来、成熟。本文运用叙述、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语言总体来说比较朴实,但不乏富有寓意的意象和深意的警句,需要仔细品味。整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不断地诵读,在反复诵读中体悟句子含意,在诵读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