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三伏作文
三伏天,孩儿脸,说变就变。
方才,还是火辣辣的太阳天,知了趴在树上“知了,知了”地乱叫着,好像在说:“热了,热了!”小狗找了个阴凉的地方趴了下来,不断地吐着舌头,喘着粗气,仿佛在说:“不得了啦,热死了!”一滴汗珠儿落在地上,就像滴在了那滚烫的火炉上,“嗞”地化做了一股白烟。小鱼儿也受不了这么炎热的三伏天,来了个“鲤鱼跳龙门”,跃到水面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不一会,狂风大作,风“呼呼”地刮着,刮得人们心里起疙瘩。树叶也被刮得“沙沙”作响,只听得“咔嚓”一声,细枝被吹断了。再看看天空,原本还是烈日当空,现在变成了黑漆漆的一片。
雷公爷爷似乎看不惯这闷人的天气,“咚咚咚”地敲起了大鼓。
闪电婆婆似乎也来凑热闹,用明晃晃的利剑挑破了这黑色的大幕……
不一会,便下起了豆大的雨点儿,“噼哩啪啦”地落在雨伞上、打在窗户上、掉在屋顶上……
转眼,雨珠密集了,像是一张雨帘从天而降,把街心花园里的树叶冲刷得油亮油亮的,一尘不染。一刹那,雨帘变成了瀑布,像是天上哪位神仙把一盆清水打翻了,倾泻下来。这时,雷公爷爷大发雷霆,怒吼声把大地震得颤悠悠的;闪电婆婆也火冒三丈,喷出几道刺眼的光茫,把天空照得亮堂堂的。真是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啊!
三伏天,就像一位魔术师,把天空的彩幕翻过一层又一层;它又像一位导演,把天地间的情节安排得有条有理;它更像一个小孩,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乱发脾气……
三伏的天,真是变化多端啊!
篇二:三伏作文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