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留学群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 ”,读过作者的作品后,我被其中的情节所打动了。如果因读书产生了感性的认识,我们就应该赶紧记在读后感中,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篇1)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00字!
从《叫魂》过来的。说一个最大的感触,《叫魂》的出发点很低,从民间的一个很普通的事情说起,以至于发展成为席卷半个国土的风暴。孔飞力记叙也从“人”的视角出发,看待这个朝代。《万历十五年》的出发点很高,虽然也是从一件小事出发,但是高度是一个“上帝”视角,黄仁宇是站在高度来看这个明朝盛世的。
目录很清楚,以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各自的一段经历来折射这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但是无时无刻不再透露上帝视角,阐述作者的核心观点:这个庞大的帝国,在本质上无非是数不清的农村合并成的一个集合体,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从来也没有可资遵循的成文条例。
张居正和申时行两位首辅前赴后继的挫败,已经极大的暴露了帝国的不堪与效率低下,然而,两位依然保护落后的局面,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戚继光在无关紧要的万历十五年底去世。将军一生使数量巨大但是战斗力低下的军队部分恢复了元气。创造了新的训兵、练兵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同年去世的还有海瑞,他是一个有骨气的官员,但是,也仅仅是有骨气而缺乏必要的能力,承受了不该有的名气,但是为整个官场厌恶。
最后,还有无法找到出路的李贽。虽然有大量惊世骇俗的观点流传于世,但是充满矛盾的观念和不能脱离阶层的信念注定了挫败的结局。
政府不用技术和经济的力量扶植民众,而单纯依靠政治上的压力和道德上的宣传,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正如序中所说:谴责中国的官僚制度,并不是要否认全部的中国文化。历史学家重新检讨过去的错误,以期为将来提供前车之鉴;但同时也提醒读者,要保存有价值的事物。
同《叫魂》一样,我仍然能在其中看到现实折射的影子,每个人,每个事件都是一篇读不尽的文章。我们看到现实,我们惊醒过去,我们指导未来。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篇2)
早就耳闻过《万历十五年》,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一本怎样的好书呢!然而本人才识短浅,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又不甚感兴趣,终日只做些个打发时间的无聊之事,并无意志能够沉下心来拜读大作。近日,机缘巧合,我终于有幸能够跟着黄仁宇先生一起去走向那个年代,用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眼光来审视那段历史和那段历史中的人物。不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油然而生,也然世之传言--这着实是一本能够并已经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好书。
《万历十五年》,英文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正如作者自译的这个名字一样,1587,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发生过无数大事件的国家来说,这一年真的太平静了。然而作者却凭借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治学成果带领我们从这个毫无大事可记的年份中发生的一些小事看起,去鸟瞰整个明王朝的衰败的背影,进而分析整个中国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1587,始于万历皇帝要举行午朝大典的一个谣传,终于皇帝要对前宰辅张居正调查。期间作者洋洋洒洒数万言,尽述万历皇帝的悲苦而又机械的一生。万历并非像我们原先想象中的一样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他也有理想,小时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