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一考定终身栏目,提供与一考定终身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由此每年考试成为中国学子必经之路和必过难关,上线和落榜,演绎人间无数悲喜剧;一考决定了被考人今后生活和事业发展轨迹,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一考定终身”来源这样历史背景。

2017年高考四大焦点:一考定终身是否被打破?

高考制度 高考政策 高考热点

  留学群为大家提供“2017年高考四大焦点:一考定终身是否被打破?”供广大考生参考,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年高考即将来临。今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两地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成为全国高考改革风向标。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命题、招生制度一直不断调整,“新高考”被认为是力度最大的一轮高考改革,有哪些突破?哪些经验可以推广和复制?

  ——焦点1:一考定终身是否被打破?

  2014年发布的意见指出,当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目前已公布高考新方案的省区市,也大多采用这一模式。

  拥有多次考试机会让考生轻装上阵。浙江考生小新说,他3门选考课程分别为物理、化学和地理。高二时已经都考了一遍,成绩还不错。高三时又考了一次物理和地理,心态比第一次放松很多。考生小王的选考课程是历史、化学、政治。他说,高二时三门考试成绩都很不错,有一门满分。高三再考,只是想试试能不能做得更好。

  ——焦点2:学生选择性是否增加?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科考“史地政”、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60%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记者采访发现,越是学科倾向明显或越早进行职业规划的学生,就能越好地运用选择权。反之,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在选择考试科目时则容易困扰。比如,高考报名前,还有部分学生要求更改选考科目,有的甚至已经多次修改。

  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教师杨春林说,从教近20年,他发现有的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表现优秀,但对未来职业、人生却没有起码的思考和规划。新的录取方式,倒逼考生和家长提早关注这些问题。为此,学校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

  要真正满足学生的选择权,还必须在教学上进行相应改革。从上海、浙江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些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困难,但选课制、走班教学、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已成为新常态。

  上海市格致中学今年有8个班级300多名同学参加高考,教研室主任何刚告诉记者,高一一结束,除了语数外在原来的行政班级上课外,学生们就进入了走班制适应期。学校根据不同科目组合设立了10余个走班班级,并根据学生需求定时调整,开辟特定的走班教室,门口贴有课表。学校还特设了副班主任,加强对负责走班教学教师的联络沟通。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校难免出现了某类教师短缺、某类教师过剩的问题。经过不断摸索,沪浙探索出教师“跨级”“跨校”走班,以及大走班、中走班和小走班的分层教学模式。

  ——焦点3:录取模式有何变化?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说,“新高...

与一考定终身相关的高考资讯

山东恢复高考40年:打破“一考定终身” 改革何往?

高考资讯 恢复高考40年 山东高考40年

  留学群为大家提供“山东恢复高考40年:打破“一考定终身” 改革何往? ”供广大考生参考,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QQ截图20170606180411.jpg

  梁如霞(前排中),山东财经大学退休教授,1977年参加高考,之前为工厂女工。这是她在上学前和工友的合影留念。

  1977年,关闭十余年的高考考场重新开启,也重新开启了无数人的命运。恢复高考40年,伴随着全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步伐,山东的高考改革也在探索中前行。高考改革,更加尊重教育公平。2017年,山东启动新高考改革,被称为高考改革新元年,选考科目不断调整,探索多元录取的评价方式,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也在慢慢扩大。

  恢复高考

  迎来改变命运之机

  恢复高考前,从1966年到1972年的6年间,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高等学校试点招收少量工农兵学员外,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几近停滞。1972年,高校恢复招生,但实行的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原则,给予“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推荐资格。同时,应届高中生,或者进厂务工,或者下乡劳动,失去直接升学的机会。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十年中积压下来的570多万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男女,从车间、农田、军营……走进了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考场。

  现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强,是恢复高考的1978级考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推荐’,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恢复高考,才是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的起点。”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彭欣,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级学生。他18岁高中毕业后下乡当过知青,进厂当过工人。“如果没有高考,我顶多算一个优秀的中药炮制工。”而现在的他,是德高望重的中医教授,治病救人,传道授徒。

1121092295_14967108628561n.jpg

  彭欣的大学毕业照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守森更是坦言,“我祖辈皆农民,对于一个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之子来说,高考确确实实改变了我的命运……”

  谈起现在的高考制度,彭欣禁不住想对当下的年轻人说几句话。“考大学是发奋成才的最好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不过,读大学和不读大学完全不一样,高考制度还是当今社会竞争体系中最公平、最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上这么多的岗位竞争与人员选拔机制,最严密最公平的还是它。”

  从考查知识点

  到注重解决问题<...

与一考定终身相关的高考资讯

新高考打破一考定终身 为什么家长不满意

高考资讯 新高考 浙江新高考

  留学群高考网为大家提供新高考打破一考定终身 为什么家长不满意,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新高考打破一考定终身 为什么家长不满意

  新高考为有需要的考生提供第二次考试机会,打破了被吐槽几十年的“一考定终身”的局面;“7选3”,也给考生更多选择机会,一展所长。高考改革的出发点肯定没错,可为啥大家还是压力山大呢?

  杭城教育圈几位大咖给出的答案是:不适应。

  许多学生、家长,包括部分高中老师都不适应新高考。尽管高考制度改了,但在学习和教学的心态上,大家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

  新高考的关键词是“选择”,但是现在的高中生,从小到大都没选做过这样的选择,都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而如今变成了选什么学什么,“让学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要做什么,这样的生涯规划应该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做。”在一些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论坛上,记者多次听到类似建议。显然,目前初中到高中没有这样的衔接。

  现行中考政策没有与新高考完全接轨,也是让学生和家长感到无所适从的关键。

  为应对中考,初中教学更重视理科,到了高中,发现文理界限被新高考打破,许多理科有优势的学生心态有变化,不知道如何在分数上体现自己的优势,更不知道该如何选课。

  记者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选课时,往往是那些各科实力都很出色的传统好学生难以抉择。反倒是那些有长处也有短板的学生能很快明确目标,少了许多烦恼。

  前两天学考选考期间,一位普通中学的学生家长在朋友圈感慨:“今天送考中,遇见几位重高的家长,谈到现在的新高考战线拉得很长,她们觉得很不好,我倒觉得很好,学生有两次考试的机会。然后她们表示这样一来,重高会失去优势。而我却认为,新高考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抹平原来中考造成的层级区分,使孩子在更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竞争。”

  除了选课不适应,考生和家长对于选择考试时机也不大适应。

  三年考22场,实际上是有22场机会,考生必须面对的学考和选考场次只有10场,语数外高考各1场,选考3场(同一门科目的学考同时完成),其余学考科目4场。而传统高考所有科目均要单独学考,仅学考就有11场,再加上高考4场——语数外和文综(理综),实际有15场。

  新高考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本意是避免考生因发挥失常造成遗憾。在现实中,更多考生和家长为要不要考第二次纠结,因为大家是冲着超常发挥去的,和以前一样,仍是应试心理。

  换句话说,就是考生和家长任何机会都不敢放弃。这样一来,参加的考试场次自然多了,考生会更累。

  杭州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长说,在新高考适应期,大家有纠结难免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新的考试制度好不好,现在谁都不能下定论,要等事实来说话。就跟选择参加第二次考试一样,第二次就一定能考得更好吗?

  还有一位校长反问记者:都说新高考家长焦虑,但送考家长不是明显比原来少了吗?调整心态,选择合适的科目,合适的考试时间,或许有另一番局面。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与一考定终身相关的高考资讯

高考综合评价招生:淡化一考定终身

高考招生 高考综合评价招生

  留学群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综合评价招生:淡化一考定终身,更多高考招生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高考综合评价招生:淡化一考定终身

  从放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外语保送生资格,到通过“三位一体”招生成为清华建筑系的一名新生,自小就痴迷建筑专业的18岁杭州小伙支业繁似乎经历了一场“赌博”:“刚放弃保送时非常忐忑,得知今年清华第一次在浙江实行‘三位一体’招生,压力又小了些。毕竟不再是‘一考定终身’,还会参照平时成绩等由高校进行综合考量。”

  所谓“三位一体”,是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和高中学业考试成绩按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择优录取考生。在清华今年首次在浙江省试行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方案里,按照6∶3∶1的比例,高考成绩、高校综合测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三部分最终被折算为考生的综合成绩。

  同样首次在浙江试行“三位一体”招生的还有北京大学。加之去年已展开探索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6年在浙江省试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大学已达8所,招生人数逾1200人。

  在即将推行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浙江试点,这一录取模式被视作高校在人才选拔上对高考改革的对位调整。新“标尺”能否量出高校真正需要的人才?会带给考生和家长怎样的感受?又给高校带来哪些挑战?

  被模糊了的分数和分数线

  在支业繁身边,像他一样放弃保送、参加“三位一体”招生的同学有好几个,目的不约而同:选择一个心仪的专业。

  清华招办副主任徐宁汉告诉记者,以往高考统招录取中高校面对的只是高考分数,考生被投档到哪个专业也要按照分数排序,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个人志趣:“录取中还常碰到考生同分、要算‘小分’的情况,就是看考生所报专业主干课程分差。”

  随着高考成绩整体分差缩小,这种情况越发明显。不少重点中学都有相当一批学生具备考最高分的实力,最终谁能考最高分连熟悉他们的班主任都说不准。比如今年清华在某些重点中学的统招批次录取中,最高分与最低分不过相差十几分。

  “考试有偶然性,几分之差,凭什么判定谁更优秀?”徐宁汉说。

  “没有谁一定能考第一名,相差几分,只能说明谁发挥更好一些而已。”支业繁也认为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能力。

  如今,尽管高考分数仍在“三位一体”中占大头,但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模糊了分数与分数线。

  “原来备受关注的分数和分数线消失了,高校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今年,我们通过初审、复试确定了入围名单,最终从上至下完成录取。”徐宁汉介绍。

  如何让“30%”有信度、有效度

  高校招生拥有了更多自主权,同时也带来更多挑战。

  “关键是如何让掌控在高校手中的这‘30%’的评价更有信度和效度,在确保公平的情况下选拔出适合在高校发展的人才。”这是在今年招生中让清华招办主任刘震和同事们最操心的问题。最终,他们选择了比较稳妥的方式:随机抽取校内专家,对考生进行半结构化面试,并结合考生的初评成绩,确定其综合评价成绩。这种考察模式之前一直被用于该校自主招生,收效良好。

  记者了解到,这也是今年各高校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且面试题都比较开放,如清华的面试问到“如何定义理想中的大学与人生”“全国...

与一考定终身相关的高考招生

美国学生很幸运地没有“一考定终身”的压力

美国教育体系
美国学生很幸运地没有“一考定终身”的压力
  高考,不论对于哪个年代的人来说,都是一段“刻骨”且痛彻心扉的记忆。它承载了每个时代每个学子的少年梦,梦想着有一天能考上名校,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放飞理想,自由飞翔。虽然每个人的梦想都不径相同,但“十年寒窗”的终极挑战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所谓的:高考!不论你身在中国还是外国,所面对的“出人头地”的机会就从这里开始。

  中国高考,在每一个国人眼中都是严肃且公正的,是能证明你这十年磨一剑论成败的唯一手段。前些日命悬一线的高考考生们在释放不久后又要绷紧神经来面对成绩的公布。要怪就怪唐朝武曌建立的科举制,使得直至今日,让多少学子在青春的日子里不再青春,也让多少学子羡慕着美国的“高考”,越来越不用“考”!SAT、ACT虽说仍然是美国大学入学的权威性标准化考试,但它们的社会地位与日俱减,这哥俩要是看到大洋彼岸中国高考在一片骂声中还能保持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挺和红火,肯定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怨自己生错了地儿。

  美国高考

  说起来,美国“高考”的难度要比中国高考简单不少。它分为两个考试系统: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和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两者之间是打擂台和抢考生的关系。SAT始于1926年,由美国大学委员会负责出题,考批判性阅读、数学、写作三门,每年举行7次。ACT则由ACT公司在1959年开办,每年举行6次,考数学、英语、阅读和科学推理四门。不管是SAT还是ACT,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是有效的,考生一次考得不满意,还可以再考一次或者多次,最后只需要用最满意的那次成绩来申请大学。所以,美国学生很幸运地没有“一考定终身”的压力。

  而再来看看中国的高考。

  中国高考

  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于1952年实行,于1966年废除,于1977年恢复。是对中国学生高中三年学业水平的一次总结,是一种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拔形式。以此次成绩为依据,国家按照学习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进与其自身学习能力相当的学府。一些学习意志强的优秀学生有机会进入优秀高等学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之一,也是国家教育考试之一。

  这是某搜索引擎的对中国“高考”最完美最合理的解释。

  (此图来源于网络)

  这种衡量人才的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压力倍增。关于“警车开道”,关于“丢准考证”,关于“高考作文题目”,关于“家长汗流浃背在考场外面焦急地等待”。就已经能想象到高考的那三天有多么的紧张。

  中国学生参加“美国高考”人数激增

  可是,你却不知道。与之相比,这些年SAT考试到时越来越热,SAT官方机构美国大学委员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来自大陆的考生08年7000人、09年1.5万人、2011年2万人、2012年激增至...

与一考定终身相关的教育体系

春季高考改革有利于破解一考定终身

高考改革 春季高考改革

  【小编提示】

  春季高考改革有利于破解一考定终身,改革关键在于给高校自主招生权,留学群高考频道专家为您一一解答。

  春考改革有利于破解一考定终身

  著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于春季高考的意义十分肯定。“高考改革的方向就是给予学生多次选择、多次考试的机会,扩大更多的选择权,推进整体的教育由单一的评价机制向多种方评价的方向去发展。”他说,山东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的考试内容、形式和招录都不同,目前春季高考虽不足以破解一考定终身的问题,但只要将来能进一步发展,探索出一个好的模式,也能为夏季高考和高考的整体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加入到春季高考的招生中,熊丙奇称更多更好的学校参加春考招生,增加了春考对学生的吸引力。但是其中存在三个问题,一个是地方政府进行高考改革,只能调动省属高校的招生计划,但是对部署高校没有权利,因此就需要教育部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同时,目前来说一些大家公认的办学质量比较好的“名校”,因为每次招生都需要耗费较多的精力,因此也不愿花费较大的成本投入到春季高考招生中。最后,开启多元化选择模式后,学生可能被两所学校同时录取,很多学校担心形成竞争局面。

  改革关键在于给高校自主招生权

  熊丙奇认为,春季高考改革的走向,也是我国整体高考改革走向的缩影。我国高考制度的核心问题,是集中录取制度导致学校没有自主招生权,学生没有选择权。因而改革在于实施招考分离。“考试和录取是最重要的两方面,但是录取比考试更重要,我们的改革往往只局限于考试的改革,但是怎么录取的核心问题并没有改革。”熊丙奇说,现在不管怎么改革依旧是将各科成绩算成总分进行评价,但事实上并非每个学科都要总分高。

  他认为大学应该拥有自主的招生录取权,根据各个学科的不同,制定录取标准,比如理科专业除了要求语数外的成绩,还可以再加两门,比如物理、化学,这样也能使某一方面的偏才、奇才不致埋没。然而,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一直围绕考试改革在转,调整考试科目和分值,却不涉及招生录取改革,这使改革某种程度成为折腾。

  “目前,上海春季高考,已经建立起招考分离的模式,接下来,需要在完善招考分离方面,进一步明晰政府的监管责任,自主招生高校的权责。”熊丙奇称,他期望能从上海春季高考开始,以此破冰,推动高考改革真正进入新时代。

...

与一考定终身相关的高考改革

打破"一考定终身"教育行业迎战多元化细分

高考学习网
2013年11月19日 感谢您阅读由高考频道(https://m.liuxuequn.com/gaokao/)编辑、收集、整理的《打破"一考定终身"教育行业迎战多元化细分》资讯,高考学习网资讯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如果说开放"单独"二胎政策让众多教育机构看到了未来的生源,那么有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定则揭开了教育领域改革的神秘面纱。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对于教育改革最大的一笔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决定》表示,将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以考试成绩为指挥棒的招考选拔制度近几年来颇受诟病。对此,《决定》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

在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侯瑞琦看来,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高考一定会长期存在,只是目前的高考形式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这一次确定将被打破。《决定》表示,将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一年多考目前只是一个方向,在各地进行试点,不会迅速向全国推广。"侯瑞琦坦言。此外,行业分析师表示,采取一年多考的方式进行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意味着,曾经一次性的应试需求会在整个学习阶段被人为放大,使得应试培训机构获得多于以往的培训量。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对高考方式的调整,职业教育这一次也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

《决定》表示,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事实上,上述决定是对今年6月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所确定的改革思路的进一步重申,高等职业教育考试将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入学形式。

"未来,高考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录取机制,重点大学一套体系,普通高校一套体系,而高职高专又是另一套体系。"侯瑞琦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道。

...

与一考定终身相关的高考资讯

高考改革走向不分文理 不再一考定终身

高考学习网
2013年11月19日 感谢您阅读由高考频道(https://m.liuxuequn.com/gaokao/)编辑、收集、整理的《高考改革走向不分文理 不再一考定终身》资讯,高考学习网资讯来源于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天府早报报道: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备受社会关注的一系列教育领域改革措施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面对这一系列直面教育热点、难点的改革内容,社会各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记者也特别采访了部分教育专家、学校校长及学生家长,聆听他们的解读、期待。

改革内容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招考分离 有利学生综合素质

“高考改革必须以考试招生分离为核心,如果不推进考试招生分离,而只是在考试科目、考试形式上做改革调整,将很难打破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推进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只需把目前已经尝试的90所高校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脱钩,将自主招生移到统一高考之后,并把统一高考的功能从目前的选拔转为评价即可。熊丙奇认为,从目前的高考改革思路来看,虽然再次提到了考试招生相对分离,但是改革的落脚点还在考试改革,包括统一考试、减少科目、一年多次考,都是在不改变集中录取制度前提下进行的,这样的改革效果尚需观察。“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可以说是这次高考改革中很值得期待的一点。”温江某中学副校长表示,这将是一种很好的导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改革内容

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不分文理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四川省教科所研究员纪大海认为,一旦实现文理不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势必会降低学生在基础“学力”上的考核标准。其次,从方向上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中考和高考上有更多的选择。”

   对于文理不分科,上述的温江某中学副校长也表示,这项改革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有宽厚的基础,不分文理科以后,如果高考的考试和录取还和原来一样,那么就有可能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我们还是有些担心的。高考应该是一系列的改革,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孩子就读于小学5年级的郑女士认为,文理不分科是真正素质教育的体现,她还表达了对教育改革的期许:“希望他能够真正享受到这次改革带来的益处,成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

改革内容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不设重点班 为学生减压

上述郑女士说:“我个人相当反对学校分三六九等的,不会让孩子为了考上重点班,而让他小小年纪就满负荷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最容易培养出来高分低能的孩子。学校之间的...

与一考定终身相关的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即将开始:方向是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制度

高考改革 一考定终身

 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将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公布,消息一出,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重点会在哪里?12日,在“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3年会上,参与制订全国高考改革方案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杨东平透露,在即将揭晓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基本的方向是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制度。

一考定终身将被改变

羊城晚报:即将面世的全国高考改革方案重点会是在哪里?

杨东平:这一考试制度的总体改革方案还在制订之中,要等通过后才能做更详细的解读。但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则其实在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很明确,改革的关键就是落实和细化。

羊城晚报:如何体现高考改革的基本价值所在?

杨东平:就是要平衡几个方面不同的利益,包括社会和家长强调的社会公正,高校强调的科学选拔人才,政府要引导基础教育,改变应试教育的倾向。当前分分计较的评价模式肯定不是很好的方式,高考改革最主要就是要打破这种一考定终身制度,还有进行分类考试。

羊城晚报:怎么分类?

杨东平:至少分两大类,一类是高职高专,一类是普通高校,考这两类学校的学生不再绑在同一辆车上。高职高专可以大量改为单独考试或者注册入学,根据高中会考的成绩加上适当的技能测试即可。至于普通高校,从趋势上看,研究性大学优秀人才的招生跟大面积的普通学校招生将有区别,有自己独特的选拔方法。

羊城晚报:大面积上本专科学生,他们的高考会怎么变?

杨东平:这类学生的高考将比较注重加强高中学业水平的评价。基本的方向是强化高中的会考成绩,还有高中的综合评价,再有就是高校的面试。把这三个方面纳入到高考的评价当中,从而改变单纯的一考定终身。当然,改革也要体现在中考、初中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方面。

羊城晚报:这样会不会导致压力下移?

杨东平:这个问题一直很纠结。很多人会说既然有高考,为何还要会考?但实际上只考一次的应试压力也并不会降低,所以分解成若干门学科来看相对而言有其合理性,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现阶段改善高考制度可能性比较大的选择。

改变招生录取制度更重要

羊城晚报:那以后的高考会不会一考变多考?

杨东平:首先是在科目上,最容易实现的就是英语,因为英语的多考有成熟的经验,比如GRE、托福等,所以英语具备多次考试的条件。如果英语取得突破以后,其他学科才有可能。目前来看,整体上搞两次高考的成本太高了。

羊城晚报:我们的高考改革都是集中在科目的调整上,价值大不大?

杨东平:的确过去那么多年我们的高考改革都是集中在科目调整上,但这次改革大家在讨论时都意识到,招生制度的改革比科目改革更为重要,这是核心所在。所以在科目问题上,英语一年多考、等级化评分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其他问题现在还不好说。

羊城晚报:当前高考集中录取制度会否被打破?

杨东平:从最终追求上是要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改变依靠机器、分数的录取模式。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这违背了人才选拔评价的规律。改变的方式就是把一次性高考,加上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高中综合评价和高校面试。浙江正在探索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这显然比一次性考试科学得多。

改革录取模式高校缺动力

与一考定终身相关的高考改革

浙江“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高考弊端
   新华网杭州6月6日电 2013年,浙江有22所高校参与了一项“招生新政”这些高校共计拿出2000多个招生名额,所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只占权重的一半。

  浙江省教育厅表示,这项改革旨在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让高校尽可能选拔适合学校培养目标的学生,同时有利于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高校欢迎:不再单纯以高考分数来选拔学生

  浙江从2011年开始在省属高校中尝试“三位一体”的高考招生改革。此项招生面向浙江考生。其招生放在相关批次提前段进行。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介绍,“三位一体”是指普通高校根据考生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高考文化分等三项成绩进行综合评价招生。即把考生的会考成绩、高校对考生的测试成绩以及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综合分,最后按照综合分择优录取考生。

  记者从这22所院校的招生方案发现,高考成绩占50%录取权重,而由高校自主主持进行的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左右。

  另外,高中选修课程也被纳入“三位一体”招生评价体系。对高中阶段具备相关选修课程学分或相关选修课程成绩优良的考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高校还将选修课程学分作为报考条件之一,将选修课程情况与高考录取挂钩。

  浙江工业大学招生办主任金晓明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高考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强调素质教育但无法落实的尴尬局面,有助高校选拔、挖掘到有潜质的学生。

  考生受益:高考“小失常”,仍有机会被录取

  对考生而言,参与“三位一体”招生最大的益处在于,一旦高考发挥有“小失常”,未能上相应批次分数线,而他在高校自主主持的综合素质测试表现好,仍有机会在提前批中被录取。

  对于这样的招生方式,考生反应积极,各高校报名点都呈现出火爆的场面,不少学校的招生和报名比例达到甚至超过10∶1。

  浙江工业大学是首批参与改革的高校之一。2011年,有100名考生通过“三位一体”方式被该校录取,其中63名的学生成绩低于高考统一招生录取时高校投档线。2012年,学校招生名额增加到120名,2013年增至125名。

  社会关注:高校自主测试需公正,考生受益面求扩大

  浙江“三位一体”招生改革第一年即2011年,仅两所高校参与;第二年,17所;2013年,参与学校达到了22所,涵盖本、专科高校。

  随着改革的深入,高校自主主持环节的公正性成为关注热点。浙江为此实施了纪检监察参与、实施全程监控等严格的...

与一考定终身相关的高考资讯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