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面纱》读后感悟”。 感言可以让人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在毕业之际或者军训结束的这些重要时刻。此时就可以准备一篇感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感言让每一次回首都更加美妙。欢迎收藏我们的网站随时了解我们的最新动态!
《面纱》读后感悟(篇1)
可能由于性别的原因,小说以凯蒂为叙事主角,一口气读下来代入感极强。在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上,不得不佩服毛姆对人性复杂的精准刻画,常常读出讽刺之意的同时也击中了读者自己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感受,真实的笔触近似刻薄地批判着读者自己。
在对主题的理解上,除了被认为是一部揭开婚姻、爱情的面纱之外,我更偏向于揭开的是生命的层层面纱。小说人物间的纠葛虽因感情而起,但以凯蒂发现自己空虚的外壳后转向对精神安宁的追求为终。感情为表,实际铺垫着凯蒂的自我探索之路。
全书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点是,瓦尔特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死的却是狗”。它引自爱尔兰作家奥利弗的小诗《一首关于疯狗之死的挽歌》,大意为一个好心人领养了一只流浪狗,一天狗发疯咬了人,人们都以为人会死,但最终人痊愈了,死的却是狗。实际上人是伪善的人,人身本有毒,狗咬人,死的却是狗。
而狗指的就是瓦尔特,伪善的人指的则是凯蒂,瓦尔特爱凯蒂,他的爱绝对真挚,自始至终深沉而压抑地爱着她,但因凯蒂的出轨背叛,瓦尔特决心置凯蒂于死地,但被报复的凯蒂相安无事,死的却是瓦尔特,即“狗咬人,死的却是狗”。当凯蒂带着悔意乞求奄奄一息的瓦尔特原谅自己时,瓦尔特只说了这五个字,“死的却是狗”,尽写了瓦尔特对自己的嘲讽之意。
由小说故事情节可引出关于爱、自我追求、人性的三方面的想法。
《面纱》读后感悟(篇2)
看到最后,我才理解Walter临终前所说的话死的是狗。《挽歌》里的一句话,一个人救回只狗,养着它,有一天狗疯了,撕咬他,最后死的却是狗。瓦尔特带凯莉来这个霍乱肆虐的地方,初衷来是要她死的吧,但最后为了Kitty能离开这里,他又选择自杀式研究。面对深爱的人的无视,出轨,怀孕以及想要除掉她的罪恶想法,Walter将自已做为实验体。这样结束自己,既是原谅,也是解脱……所以,死的是狗。
Kitty喜欢年轻人的热闹宴会,不喜欢Walter沉闷死板的生活方式,但依旧在众人面前表现与Walter的相敬如宾;
唐生似乎充满魅力,总与别人和谐友善,情投意合,但实际上愚蠢至极、自私、贪慕虚荣且风流;多萝西・唐生似乎对于丈夫的风流韵事并不上心,永远一种正宫娘娘的做派(但谁会真的不在乎呢?)
贤斯汀迫于其夫人极强的掌控欲和威严,扮演了几十年的忠诚丈夫,在其夫人去世后,他的解脱犹如卸掉面纱展现出来,正如Walter的死亡使Kitty解脱一般。你看,认清自己的代价,真是不小呢。
而贾斯汀夫人,为了丈夫能够加官进爵对上司极尽谄媚,为了给女儿挑选杰出丈夫大张旗鼓,一辈子攻于算计,勾心斗角,哪怕临终前给Kitty的信也是华而不实,临死都没能解脱。
每个人都戴着面纱,可敬,更可悲。
只有瓦尔特比较真实了吧。我爱你,无法言说,那便用行动来诠释;你背叛于我,那一起赴死吧;我恨你,但我更爱你,那便用我的死来换你的生……尽管,你不爱我。
Kitty从修道院开始自我救赎,回到香港和唐生再次纠缠时,我怒其不争。好在,前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