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选择“新兴”专业
专业的设置与国家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息息相关,因此,随着新行业的发展,大学会适时开设一些新兴专业。但是对于新兴专业,考生既对其充满了兴趣,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又担心新兴专业对口的行业不能顺利发展,毕业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对于新兴专业,考生应该如何选择?
对于新增专业,由于没有以前的录取分数作为参照,考生和家长往往很难定位。一般来说,一所学校新增一个专业,都应该有相关的办学基础,换句话说,这一新增专业,是在以前办学基础上调整、发展而来。因此,判断专业办学实力,可以分析这所学校与之相近的专业或者专业类。从这一角度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校新增的专业,有时马上就会成为热门专业,录取分数很高;而有的学校新增的专业,录取分数却比较低。
在选择中,对于有的学校新增的专业,还可以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以及这一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来进行判断。如果新增的专业,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对应,那么其专业实力就相对较强,并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如果新增的专业,为学校拓宽学科面而新尝试设立的专业,那么由于专业发展缺乏历史积淀,报考时要多关注学校发展这一专业的举措,以及这一专业所对应的社会需求变化趋势。
新增设的专业,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某些行业,而该行业缺乏专业人才而开设的。这个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之前有些专业虽然会涉及,却较为笼统,达不到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才开设。一般来说,新增设的专业前景应该是看好的,因为该专业的人才少、社会需求多。
对于新增设的专业,有一些考生或家长会担心如果该行业发展不起来,那么就读这些新专业会不会毕业后不利于就业?的确一个行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的时期,如果就读新增设的专业,毕业时这个行业还未成熟,那么学习该专业的人才更有发展空间。就算该行业一度搁浅,但基础学科与相近专业却较为接近,如西安交通大学2011年新增设的新能源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专业,与能源动力、通信、计算机等专业在主体学科和学习内容上较为接近,毕业后也可到需要这些专业的行业工作。总之,考生和家长还是应对新专业持乐观的态度,比如电子商务专业所对应的电子商务这一行业在该专业开设时发展并不乐观,但随着社会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深入人们的工作、生活,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好。
转专业:把握第二次机会
为了让更多的考生进入自己中意感兴趣的专业就读,许多大学允许学生入校后转专业,但转专业的要求却较为苛刻。转专业是不是只是一个美好但却不真实的愿望,考生成功转专业的可能性大不大?
应该说,进入大学后转专业的机会还是有的。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在转专业方面我们有三种不同的途径。其一是入学后,如果想转入或转出建筑学、工业设计、软件工程专业,可直接向学院报名申请。其二是在大一第二学期,按10%转入转出的比例,学分成绩不低于70分的学生都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如果一个专业只能转出10名考生,但有15名考生拟转专业,则会选择15名考生中成绩位于前十的学生。其三是针对一些成绩未达到转专业标准,但有特殊因素,比如对专业完全没兴趣,也学不走,在其他专业有特长等,可以转专业,但这一类控制得较紧。
转专业是给高考专业录取模式的一个有益补充,比较人性化,但期待二次换专业完全放开在制度层面、管理层面都存在一定困难,做到“谁举手给谁换”还并不现实,所以各高校转、换专业管理办法都条条框框加以限定,目的在于激励,让品学兼优学生有满足转换专业愿望的机会。很多大学的转专业比例多在5%左右,希望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要放松学业。
目前确实很多大学都有入学后转专业的政策,但是实际上,真正能够利用这类政策成功转专业的学生并不多。因为大部分学校的转专业政策都有着极为严格的条件,一般也会有一定比例的限制,而这个比例往往也都很小,所以在选择专业之初,就要慎重考虑各方面因素。当然,如果被录取到不理想的专业,也并不等于判了“死刑”。很多高校也都有辅修专业或者第二学位可供选择,而且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弱化专业间差距,很多高校在本科阶段,对学生的培养也是以“重基础、宽口径”为原则,所以大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区别不大,通过自学相关课程,也可以弥补专业间的差距。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 大学排名 | 专业排名 | 高考热门专业 |
高考志愿填报时间 | 高考志愿填报系统 | 征集志愿 | 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