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命题创意设计与制作(总分80分)
1)主要内容:媒体影像创意、设计与制作。
2)考试方法及要求:
考生在五个命题中抽签选取其中一个进行现场创作,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媒体影像的设计与制作,其中创意文字阐述不少于500字。媒体影像作品和创意文字阐述在计算机上完成并以光盘的形式提交。
3)评分方式:由评分小组按百分制打分,以平均分值作为最后成绩,其中:创意文字阐述占总成绩40%,媒体影像作品的制作占总成绩60%。
注:考试工具与材料(不含手绘)由考方提供,考生可以任选以下一种或几种技术方法完成该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a. 手工绘画,请自行配置材料工具
b. 电脑平面设计,可选择软件:Adobe Photoshop
c. 三维动态影像制作,可选择如下软件:
c.1. 三维动画软件:Maya、3dsMax
c.2. 影像合成软件:After Effect、Combustion
c.3. 影像剪辑软件:Premiere
d. 选择使用开发工具编制图形程序,可应用以下软件:
d.1.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6.0
d.2. MyEclipse(Java)
e. FLASH制作,可选择软件: Flash
f. 互动网页制作,可选择软件: Dreamweaver
g. 虚拟现实制作,可选择软件: Virtools
附 参考书目
1.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吴玉玲.《广播电视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华夏出版社,2005
5.黄会林、彭吉象、张同道.《电影艺术导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梁国伟.《跨越时空的影像交流—数字电影的媒介形态》,商务印书馆,2007
7.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8.袁绍新、赵祥模、葛玮.《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冯博琴.《计算机网络》(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Luke Welling、Laura Thomson,武欣(译).《php和mysql web开发(原书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1.唐波.《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12.苏小红等.《计算机图形学实用教程》(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13.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二)工业设计方向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平面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金属工艺学、产品设计造型与创意、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结构与材料、机械设计基础、工业设计与工业美术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10门课程为一张试卷,考生根据自己情况任选其中六门答题,每门33.3分,合计200分。多答科目者,只取高分数的六门成绩之和。请工业设计方向的考生自备铅笔、马克笔等绘画工具。
1)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部分
a 制图的基本知识: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一般规定;尺规制图工具及其使用;平面图形的画法及尺寸标注;徒手绘图的技巧。
b 点、直线和平面:投影法的基本知识;点的投影;直线的投影;求线段实长及对投影面的倾角;两直线的相对位置;平面的投影;属于平面的点和直线。
c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平行问题;相交问题;)
d 投影变换:换面法基本概念;基本变换方法;
e 立体:平面立体;平面与平面立体相交;曲面立体;平面与曲面立体相交;两曲面立体相交教学要求:
f 轴测投影:正等轴测图;斜二等测轴图;
g 组合体:组合体的基本知识;组合体的画法;组合体的尺寸注法;读组合体视图;
h 机件的表达方法: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其它表达方法。
i 标准件与常用件:螺纹;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键、销和滚动轴承;齿轮;
j 零件图:零件图的作用与内容;零件的结构分析;零件的视图选择;零件图中的尺寸标注;零件图中的技术要求;零件测绘;读零件图。
k:装配图: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装配图的表达方法;常见装配结构简介;机器或部件测绘;画装配图的步骤;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装配图的零件序号和明细栏;读装配图和拆画零件图;
2)平面与色彩构成部分
a.平面构成部分:形态的基本理论(形态的认识、形态变化、形态的知觉与心理、形态的组合);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对称与均衡、韵律与节奏、分割与比例);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点、线、面构成的认识、形态的衍生及变化);平面构成的形式(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及视觉表达形式;空间构成形式。
b.色彩构成部分:色彩的属性(有彩色与无彩色、色彩三要素);色彩的表示法(色立体、曼塞尔色彩体系、奥斯瓦德色彩体系、日本色彩研究所色彩体系);色彩的混合规律(加色混合、中性混合、减色混合);色彩的设计方法(色彩的构成、对比构成、调和构成);色彩与心理(知觉的特征、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构成原则(色的平衡节奏强调分割采集)。
3)立体构成部分
a.立体构成的形态与空间要素:形态、造型、形态要素、空间要素;
b.立体构成形态的形式美法则: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安定、节奏与韵律;
c.立体设计的材质因素::材料的分类、常用材料、加工工具;
d.立体形态设计的技术加工:构想、选材、测量、放样等;
e.立体设计的表现方法与操作程序:线材的构成、面材的构成、块材的构成、综合构成。
4)金属工艺学部分
a.铸造:铸造生产工艺过程、特点和应用。型砂、芯砂应具备的主要性能及其组成。铸型(砂型)的结构,分清零件、模样和铸件间的差别。型芯的作用、结构及制造方法。铸件分型面的选择,手工两箱造型(整模、分模、挖砂、活块等)特点、应用。三箱、刮板等造型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机器造型的特点及造型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浇注系统的作用和组成。熔炼设备及浇注工艺。铸件的落砂和清理,常见铸造缺陷及其产生原因。特种铸造的特点和应用。非金属材料的基本成形方法(注塑成形方法的设备、工作原理及工艺过程)。
b.塑性加工:塑性加工生产工艺过程、特点和应用。坯料加热的目的和方法、常见加热缺陷、碳钢的锻造温度范围、锻造加热炉大致结构和操作、锻件冷却的方法。自由锻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自由锻基本工序的特点。轴类和盘套类锻件自由锻工艺过程。胎膜锻的工艺特点和胎膜结构。冲压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冲压基本工序和冲模结构。常见锻造和冲压缺陷及其产生原因。数控冲压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数控冲压的编程方法及数控冲床的操作。
c.焊接:焊接生产工艺过程、特点和应用。焊条电弧焊机的种类、结构、性能及使用。电焊条的组成及作用、酸性和碱性焊条的性能特点。结构钢焊条的牌号及其含义。常用焊接接头型式和坡口型式,不同空间位置的焊接特点。焊条电弧焊焊接工艺参数及其对焊接质量的影响。气焊设备的组成及作用、气焊火焰的种类和应用、焊丝与焊剂的作用。氧气切割原理、过程及金属气割条件。其它常用焊接方法(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焊、电阻焊、钎焊等)的特点和应用。熔焊的常见缺陷及其产生原因。
d.碳钢的热处理及性能分析:热处理的基本操作过程。碳钢热处理后的性能特点。硬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e.车工:车削加工的基本方法,熟悉车床、车刀、量具和主要附件的基本结构与使用方法。车削加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加工一般轴类和盘套类零件的基本工艺过程。
f.铣工:铣削加工的基本方法,铣床主要附件的大致结构与使用方法。
g.刨工:刨削加工的基本方法,刨床、刨刀的使用方法。刨削加工平面和沟槽的基本工艺过程。
h.磨工:磨削的基本加工方法和磨削特点。外圆磨床和平面磨床,磨削外圆、锥面及平面。液压传动的概念。
i.钳工:钳工工作在机械制造及设备维修中的作用。钳工主要工作(锯、锉、钻、攻螺纹、套螺纹、划线)的基本操作及所用的工、夹、量具。钻、扩、铰、刮削和研磨等方法。机器部件装配和拆卸方法。
j.检测:测量中常用量具和工具,并掌握其使用方法。直线度、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圆跳动等形位公差的含义及其误差的测量方法。表面粗糙度的含义及其测量方法。
k. 数控车:数控车床的工作原理、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零件加工程序的编制和输入方法。数控车床加工零件的工艺过程。
l. 数控铣:数控铣床的工作原理、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零件加工程序的编制和输入方法。
m. 数控线切割:数控线切割机床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数控线切割的编程方法和格式。计算机辅助加工的概念和加工过程。
n. 特种加工: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的工作原理、加工特点和应用。激光雕刻机的工作原理、加工特点和应用,上述两种特种加工程序的编制和输入方法。
5)产品设计造型与创意部分
a. 产品形态的基本概念:产品设计的基本概念,产品设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b. 产品形态的创造方法:产品形态的基本概念,产品形态语意,产品形态的基本构成规律;产品形态设计的规则与思维方法;产品形态设计的创意规则,产品形态设计的思维方法,形态改良与形态创新,比例感觉与分割。
c. 产品形态的表现方法:产品形态设计的平面表现,方案草图的表现手绘效果图的表现,三视图的表现,产品形态设计的立体表现。
6)人机工程学部分
a. 人机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主要介绍人机工程学的命名、定义、起源、发展与应用,以及人机工程研究内容与方法。
b. 人体基本数据测量与分析:人的功能模型、人的结构特征;人体测量数据、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
c. 人体感知能力分析 :人的各种感知觉特性 ,人的反应与动作特性,人的生理特点与生理极限,为设计服务。
d. 人的心理及工效研究: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人的情绪特点人的激励机制。
e. 人的生物力学与生物化学研究:学习人的生物力学与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它们对人体疲劳的影响。
f. 作业疲劳的产生及预防:疲劳的基本概念,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的各自特点与影响因素,人的生物钟等。
g. 作业安全的研究及预防:作业安全的基本概念,事故的成因分析,常用事故分析的方法以及事故预防的措施等。
h. 作业环境的分析:作业环境的基本概念,作业环境的分类。不同作业环境的特点及研究主要作业环境对工效、作业安全的影响等。
i. 显示装置设计:主要研究介绍显示器的各种分类,显示器设计与布置的人机工程学基本原则等。
j. 操纵装置设计:主要研究介绍控制器的各种分类,控制器设计与布置的人机工程学基本原则,显控装置的相合性设计原则等。
k. 工作座椅设计及手握式工具设计:主要介绍工作座椅设计的人机工程学原则,手握式工具设计的人机工程学原则等。
l. 作业岗位及作业空间设计:主要研究作业空间与控制台设计设计的人机工程学原则,人的各种心里空间等。
m. 安全装置与安全界面研究与设计:主要研究介绍安全装置与安全界面的研究设计原则,典型的安全装置与安全界面设计。
n. 人机系统分析及设计:人机系统的功能分析方法与人机工程学总体设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人机系统人机工程设计实例。
o. 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机床的人机工程设计方法;仪表板的相似结构设计方法;车船床铺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分析;逆向思维在人机工程中的应用。
7) 产品设计结构与材料部分
a. 产品功能设计:产品功能与功能设定;设置产品功能的方法。
b. 产品结构设计:产品结构设计的内容;常见的产品结构形式。
c. 设计材料的分类及选择:材料分类;材料感觉特性的运用;材料与环境;产品设计中材料的选择。
d.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基本知识;常用金属材料;金属成型工艺。
e. 塑料材料:塑料基本知识;常用塑料材料;塑料成型工艺;
f. 玻璃、陶瓷、木材:玻璃的性能、用途及工艺;陶瓷的性能、用途及工艺;木材的性能、用途及工艺
g. 材料的表面装饰工艺:常用表面装饰工艺;金属表面的装饰技术;塑料表面的装饰技术;其它材料的表面装饰技术。
h. 现代技术与产品设计:逆向技术;触觉式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快速成型技术。
8)机械设计基础部分
a. 机械设计概论: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一般过程;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掌握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用与标注;掌握表面粗糙度的选用与标注;掌握形位公差的选用与标注;掌握有关机构组成中的构件、运动副、运动链及机构等概念,掌握机械运动简图的绘制;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和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b. 平面连杆机构: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压力角、传动角、死点位置等概念;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会判断曲柄是否存在。
c. 凸轮机构:掌握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从动件运动规律;掌握压力角对凸轮机构受力及尺寸的影响;学会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
d. 带传动:掌握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与应力分布图、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基本理论;掌握带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熟悉V带与V带轮的结构、标准与基本尺寸。
e. 齿轮传动:了解齿轮机构类型及应用,齿廓实现定传动比的条件,渐开线齿廓,圆柱齿轮参数及其尺寸计算,渐开线标准齿轮啮合传动,齿廓加工原理,变位齿轮传动,斜齿圆柱齿轮传动;掌握齿数、模数、压力角、螺旋角、重合度等基本概念;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基本尺寸的计算;掌握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失效部位,以及针对不同失效形式的设计计算准则;掌握选用齿轮材料及热处理方式的基本要求;理解计算载荷的定义及载荷系数的物理意义、影响因素;掌握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包括假设条件、力的作用点、各分力大小的计算与各分力方向的判断;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的力学模型、理论依据、力作用点及计算点(或截面)、应力的类型及变化特性;掌握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强度计算的特点;掌握齿轮传动的结构设计,精度和公差的选择。
f. 蜗杆传动: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掌握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其选择原则;掌握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常用材料及选用原则;蜗杆、蜗轮的结构形式;掌握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大小与方向);掌握蜗杆传动强度计算特点;了解对蜗杆传动进行效率计算和热平衡计算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提高传动效率和散热能力的措施。
g. 轮系:了解轮系的类型和应用,几种特殊的行星传动;掌握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h. 间歇运动机构: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和不完全齿轮机构。
i. 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掌握螺纹的基本参数、常用螺纹的种类、特性及其应用;掌握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及其应用,螺纹联接标准件,螺纹联接的预紧与防松;掌握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理论与方法;掌握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各种措施;掌握滑动螺旋传动的常用设计方法。
j. 轴:了解轴的功用与分类,掌握各类轴的受力与应力分析;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基本要求和方法;掌握轴的强度计算方法;平键联接的工作原理、失效形式和强度校核计算;平键剖面尺寸及长度的确定;花键、销联接的工作原理。
k. 滚动轴承:了解各类轴承的结构和特点,能正确选择轴承的类型;熟悉滚动轴承代号的组成及常用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掌握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滚动轴承部件的组合设计,会画滚动轴承部件装配图。
l. 滑动轴承:掌握各类滑动轴承的结构特点;掌握非液体摩擦轴承的设计计算。
m. 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掌握常用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主要类型、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及选择与计算方法;掌握联轴器联接的两轴间位置补偿的原理及联轴器和离合器在功能上的同异。
弹簧:掌握圆柱形压缩螺旋弹簧的主要结构尺寸、特性线、设计计算方法。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了解传动装置在机器中的作用与分类,掌握传动方案的拟定要求及传动类型的选择,方案创新设计。
9)工业设计与工艺美术史部分
a.手工艺设计阶段:中国的手工艺设计;国外手工艺设计。
b.18世纪的设计与商业:市场的扩展及其对设计的需要;劳动分工与设计专业的出现;18世纪的设计风格;切普代尔与18世纪的家具业;魏德伍德与陶瓷工业;保尔顿及其小五金工业;新条件下的设计。
c.机械化与设计:英国的纺织工业;技术与设计;美国的制造体系与设计;美国早期的汽车设计;标准化与合理化。
d.设计改革:19世纪上半叶设计理论的发展;“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拉斯金、莫里斯与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的工业设计师——德莱赛;芝加哥学派;新艺术运动;麦金托什与维也纳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
e.工业、技术与设计:美国的工业与设计;欧洲的工业与设计;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手工艺与设计;新材料与现代设计;技术与设计。
f.艺术变革与现代设计:美术革命;风格派;构成派与俄罗斯先锋艺术;走向现代主义;柯布西埃与机器美学;格罗披乌斯与包豪斯。
g.20世纪20-30年代的流行风格:艺术装饰风格;流线型风格;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h.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美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欧洲的工业设计师
i.战后重建与设计: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现代主义的发展;美国的商业性设计;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联邦德国的技术与分析;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高科技;台湾地区及韩国的工业设计;公司识别计划;;人机工程学的发展;新技术及新材料与设计
j.走向多元化:理性主义与“无名性”设计;新现代主义与高技术风格;波普风格;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绿色设计。
k.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美国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欧洲及日本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10)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部分
a.绪论:制造与制造技术,制造系统,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及地位,课程的内容、特点与学习方法。
b.机械制造工艺方法与工艺过程,切削加工方法,机械加工工艺系统中的机床、刀具、夹具方面的术语、基本定义及基础知识,零件结构工艺性。
c.切削原理:切削过程,切削力,切削热力切削温度,刀具磨损、破损与使用寿命,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与切削液、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刀具合理几何角度的选择,磨削运动、特点、砂轮性能参数及选择。
e.机械加工质量及控制:机械加工质量的概念,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机械加工过程中振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
f.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定位基准的选择,工艺路线的拟订,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工序公差的确定,工艺尺寸链,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工艺过程经济性分析与工艺过程优化的概念。
g.机器的装配工艺:机器的装配工艺过程,装配工艺规程设计,装配精度及装配尺寸链,互换装配法与修配装配法,选择装配法与调整装配法及机器自动装配的概念。
考研复试信息 | 考研复试名单 | 考研复试内容 | 考研复试英语 | 考研录取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