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陶罐和铁罐》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咱们上节课已经结实了两位好朋友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两位朋友的名字分别是什么?陶罐和铁罐。(教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儿?
(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然而,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宝,铁罐却化为泥土。)
2.这篇文章一共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第一部分(1-9):写陶罐和铁罐的争吵;
第二部分(10-17):写陶罐和铁罐的各自的命运。
(三)深入研读
1.同学们,我们可以看到整篇文章几乎全部是用语言贯穿下来的。接下来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分角色(陶罐、铁罐)进行朗读,注意各自说话时不同的语气(陶罐——谦虚,铁罐——傲慢),并选择一组同学上台展示。
(过渡语:同学们刚才朗读得特别棒,把陶罐和铁罐的情态描摹得活灵活现。)
2.同学们,那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作者笔下的陶罐与铁罐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铁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从中可以看出铁罐具有傲慢、骄傲、狂妄、骄横的性格特点)
(陶罐:“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从中可以看出陶罐具有谦虚、不好争斗的性格特点)
(过渡语:大家再细心找一下,文中的陶罐还有哪些性格特点?)
(学生:对第二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陶罐还具有善良的品质,虽然铁罐对它说了很多难听的话,但是,在它和铁罐同样遭遇不幸时,它还是想到了铁罐“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3.同学们,经过上述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得知这篇文章蕴含了哪些道理呢?(4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展示)
(小组一: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小组二:不要只看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
小组三:人们应该学习陶罐的胸怀,不应像铁罐那样自以为天下无敌。)
(四)拓展延伸
我们得知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其实不难发现,我们是从他们各自的语言中分析而来的。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也是大家需要努力学习的地方。那接下来大家自行写一组对话,最好能够将事物或者人物的形象特点充分地展现出来。
(生写完展示,教师总结评价)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2.作业:自行想象,改变故事的结局。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简述这篇文章的体裁?
【参考答案】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2.你本次课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你觉得怎么才能加强小组讨论的效果呢?
【参考答案】
课堂小组讨论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实践活动,合理地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益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我的观察积累,我认为需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特点组建讨论小组并合理分工。一般是以前后左右4人为一组,“组长”,负责每次的讨论任务;“汇报员”,负责汇报每次的讨论结果;其余两位学生则协助组长负责信息的搜集和整理。
2.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避免过于笼统,只有问题明确了,学生才不会像无头苍蝇,才能让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
3.讨论时间要充足。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设计的问题需要多长时间来讨论,以便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千万不能让小组讨论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一个“过场”。
4.精心准备,随机应变。教师一方面要在课堂上认真组织、维持秩序、巡回指导;另一方面要对自己设计的问题深入钻研,对学生可能得出的观点作出种种假设,防止课堂上出现意想不到的局面。
5.及时总结反馈。通过总结反馈,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对比、评价,发扬优点,补救缺点,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大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讲究课堂小组讨论的组织艺术,可以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推荐阅读: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