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文字版)

  9.【答案】(1)居民平时要强化垃圾分类意识,坚持垃圾分类存放、投送。(2)政府要负起分类 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责任。(3)居民和政府要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从 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同时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语,切忌凭空随意作答。比如,从材料一所列之表 可以看出,虽然知道垃圾应该分类的人很多,但仅了解简单分类的人也不少,由此可知还应强化居民垃 圾分类的意识;从材料二中“有人说”的话语可知,政府要负起责任;由材料二结尾“各负其责,各尽其 力,形成合力”等语可知要大家都尽力;等等。

  10.A

  【解析】“孙憙”做“孤”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C、D两项。一般情况下,一个单句 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不肯”和“云”中间不能连在一起,故排除B项。

  11.【答案】B

  【解析】收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

  12.【答案】C

  【解析】“并教导他们弃恶从善”于文无据。

  13.【答案】(1)皇帝说:“官吏依法行使,法律才不会被枉曲,你另外说些别的想说的吧。” 赵王再也没有回答的话。

  (2)后来青州遭遇严重蝗灾,(这些蝗虫)一侵入到平原郡境内就死了,(平原郡)每年都有好收成 ,百姓都歌颂赵憙。

  【解析】(1)句中的“枉”“更”“它”“复”,加被动句式。(2)句中的“大”“界”“辄” “屡”“之”,加省略句。

  14.【答案】CE

图片2.png

  【解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 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 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 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 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学科#网此代使臣;“凌风 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 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 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 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 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 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 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16.【答案】(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2)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解析】试题分析:诸子散文与唐代铭文,一散一韵。注意语境提示和不写错字,“匹”“庐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高考有哪些语文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有哪些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

高三语文有哪些必考古诗词

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有哪些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有哪些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

2020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图片版)

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卷

2020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卷

2020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图文版)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

2020天津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图文版)

天津高考语文试卷

2020高考语文高频考点:高考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答题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