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7年工作安排
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九大”,扎实做好政府工作,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团结向上氛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当前,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贸易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三期叠加”,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河南自身发展同样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风险和挑战依然存在。但总体上看,我们河南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经过多年发展,全省经济体量不断扩大,综合竞争优势持续提升,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和战略平台相继获批,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相继投运,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作为发展中大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推进,市场需求空间广阔,发展转型潜力巨大;中央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政策连续稳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发展机遇更加彰显。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紧紧抓住用好有利条件,积极妥善应对复杂局面,就一定能够掌握发展主动权,开辟发展新境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省委决策部署,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突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创新,着力加快国家战略规划实施和战略平台建设,着力做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平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新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进出口总值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7.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保持“三个同步”,即城乡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改善,社会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实现“三个高于”,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使决胜全面小康、中原更加出彩的步伐更加稳健、更加坚实。
落实总体要求,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既要夯实稳增长这个基础,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调结构赢得时间空间,又要抓住调结构这个根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稳增长创造条件。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定大局,不断进取,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建设经济强省、打造“三个高地”、实现“三大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处理好扩需求与促转型的关系。既要通过扩大需求为转型发展提供支撑,又要加快转型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使供给结构更加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抓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落实“去降补”重点任务,打好农村脱贫、国企改革、环境治理、发展转型“四大攻坚战”,着力在结构转型、动能转换和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成效。三是处理好抓改革与防风险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来防范风险积聚、化解风险隐患,又要防止因决策不慎、方法不当、工作不实,埋下新的隐患或者引爆新的风险。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四是处理好谋发展与惠民生的关系。把谋发展作为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把惠民生作为思考一切问题的落脚点。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扭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始终做到一切为了人民、发展惠及人民。
(一)激发市场需求潜力,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坚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有效匹配、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良性互动,持续释放需求潜力,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推动消费加快升级。着力扩大服务消费,持续实施“十大扩消费行动”,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准入,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健康护理、体育健身、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着力扩大产品消费,以工业消费品和食品为重点,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增加高质量、高水平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
扩大社会有效投资。有效投资既是当前的需求,又是未来的供给。民间投资是社会投资的主体,要深入落实鼓励支持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政策环境不优、发展预期不稳、投资意愿不强等问题,鼓励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国家有序放开的民用机场、电信、增量配电网、市政、社会服务等领域。突出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8000个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8万亿元。
拓展对外贸易空间。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培育壮大一批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和企业主体;以出口基地建设为依托,培育壮大出口型企业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动外贸稳定发展。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把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落实产业发展政策,实施“百千万”助力企业计划,构建企业服务长效机制;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总部支持,深入推进银企合作,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加大债券市场融资力度,力争社会融资规模8000亿元;创新土地供应机制,盘活利用城镇闲置土地,探索工业用地“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供应方式;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和职教攻坚工程,强化人力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自身发展活力。
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引导企业强化风险意识,合理控制资产负债率;发挥债权人委员会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帮助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严格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力争使纳入债务预警的县(市)区年内全部退出。切实加强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企业互保等领域金融风险防控,持续保持对非法集资高压态势,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加快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型发展,向结构要市场,向结构要动力,向结构要效率。
着力抓好“去降补”。把“三去一降一补”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硬任务和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持续推进。去产能,坚决防止已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再退出煤炭产能2000万吨,扭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用市场机制、法治手段、环保标准约束淘汰落后产能。去库存,因城施策、分类指导调控房地产市场,推动库存量较大的市县减缓用地供应,扩大公积金受益覆盖面,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去杠杆,把降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杠杆率作为重点,推动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债务重组、重整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推进债权转股权,发展股权融资,优化负债结构,逐步降低杠杆率。降成本,深入落实国务院降成本工作方案和省定50条措施,着重降低生产要素和制度交易成本,同时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补短板,实施一批脱贫攻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关键共性技术等薄弱领域的重大项目。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调高技术水平、调强制造能力、调优产业结构、调长产业链条,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化工、轻纺、能源等传统产业,培育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车间,支持郑州、洛阳、新乡三市联合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推进冷链物流产业整合发展,加快快递业发展,持续“引金入豫”,壮大“金融豫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建一批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培育科技、商务、会展、家庭服务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提升商贸物流、住宿餐饮等传统产业。滚动实施10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同时,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培育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基地。
积极促进产业融合。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依托,加快数据资源开放聚集和开发利用,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大力发展网络经济;以郑州等交通枢纽城市为节点,完善枢纽功能,以物流带产业,以枢纽聚产业,培育高铁、临空、临港产业,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以“文化创意+”为引领,培育一批创意园区、骨干企业和品牌,大力发展创意经济;以节能、环保、生态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提升产业素质。抓好质量、管理和创新三大环节,深入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加快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转变、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引导企业对标国内外一流企业,加强全流程管理;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中高端产品开发。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服务业“两区”提速增效,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以企业家素质提升引领产业素质提升。
(三)深化“三农”改革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有效供给。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强化领导,落实政策,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在激发内生动力、改善发展条件、提升扶贫实效、促进均衡发展上狠下功夫,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统筹做好非贫困县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工作,实施12.4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易地搬迁,确保100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0个贫困县摘帽。继续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
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农产品品质、品相、品牌,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经营性收入。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模式,盘活资产,增加财产性收入。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增加工资性收入。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大农业保险力度,帮助农民避灾减损。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调优种养结构、调强加工能力、调大经营规模、调长产业链条,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持续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800万亩,优质花生面积达到2000万亩,粮改饲面积达到200万亩,新增优质奶牛5万头、优质肉牛20万头,发展优质林果1250万亩,打造一批百亿元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把深化农村改革与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服务体系、政策体系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激发农村经济活力,调动农民积极性。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开展房地一体的农村权籍调查,颁发统一的不动产权证书,落实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政策,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深化水利、农信社、供销社、国有林场等改革。
(四)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子,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遵循规律、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公平共享,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河南特点的生态、融合、适度、集约、高效的城镇化路子,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深入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认真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加快编制全省城镇体系规划,构建多极支撑、大小结合的城镇格局。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郑汴一体化深度发展,加快郑州与周边毗邻城市融合发展,推动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出台支持洛阳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依托米字形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出台有效措施,加快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大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把中小城市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突出高水平编制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产城融合、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等关键环节,今年先期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县级城市、县政府所在地、重点镇和部分基础设施薄弱的省辖市城区,扎实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上半年所有县(市)完成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同步完成总体城市设计,年底前完成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统筹地上与地下建设,谋划推进一批水电路气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项目,提高县级城市的承载吸纳能力。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化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深入开展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构建以居住证制度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建立多元融资制度,大力推动PPP项目,全面提升县级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做好土地收储供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优化财政分配制度,统筹整合现有资金,加大对县级城市的支持力度。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用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争取新增农业转移人口160万人以上。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规划引导,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加快构建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自主购买与市场租赁相结合的住房体系,支持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严禁投机炒房,加强舆论正面引导,稳定市场预期。强化郑州房地产市场调控,增加市场供给,控制房价上涨。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今年新开工42万套、基本建成30万套,货币化安置率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