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
会谈中如何听 | 会谈中应该多听少说 |
不打断、不评论、多思考 | |
适当参与(不是积极参与,以倾听为主) | |
区分来访者叙述问题中的真假轻重 | |
会谈中如何说 | 会谈中一般不讲题外话 |
会谈中咨询师应持中性态度,即非批判性态度 | |
通常表达中性态度时会使用“理解”一词,即理解求助者问题发生的必然性,并不是肯 定,也不是否定 | |
使用开放式问题,少用封闭式问题或半封闭式问题 | |
会谈类型:摄人性,鉴别性,治疗性,咨询性,危机性 | |
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可接受、有效、积极 | |
控制会谈方向的方法:释义、中断、激将(情感的反射)、引导 | |
不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作为会谈内容 | |
会谈中不宜提问过多,消极作用 | |
不恰当的提问方式:“为什么……”的问题,多重选择性问题,多重问题,修饰性反问, 责备性问题,解释性问题 | |
注意事项 (可出问答题) | 态度中性 |
避免提问失误 | |
不讲题外话 | |
不指责批判 | |
不给绝对性结论,结束时态度诚恳客气 |
三、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咨询师客观判断来访者问题的有效辅助工具,但并非每一个来访者都需要进行心理测验。使用测验需征得来访者同意,并作恰当选择,不可以随意滥用。如果测验结果和咨询师判断不一致,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会谈和测评。心理测验只能辅助诊断,不能靠测验结果直接下诊断。
四、临床资料的整理和评估
临床资料的整理和评估见表10-3。
表10-3临床资料的整理和评估
如何记录 | 在未征得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不能进行记录、录音和录像 |
病史采集 | 使用桑德伯格提纲 |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 |
搜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 | 精神状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 |
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考 | 身体状态包括自我感觉和体检报告 |
试中可出问答题的知识点) | 社会工作与交往包括工作和学习等活动完成的情况 |
求助者的既往史 | 需要了解求助者去过哪些咨询机构和医疗机构 |
资料来源可靠性的评估 | 一般情况资料来源于三个途径,即求助者、家属或同事、其他咨询师。必须对得到信息的途径进行评估,判断其可靠程度,即使其他咨询师给出了初步结论,也应重新核实 |
建立因果关系 |
|
对临床资料的解释 | 抓住偏离正常的行为 |
抓住突出的问题 | |
验证资料可靠性的三个途径 | 补充提问、借助心理测验、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 |
就事论事 |
|
给临床资料赋予意义 | 相关分析 |
分析迹象 | |
暗示 |
|
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因素 | 早期印象 |
求助者的处境和人格特点 | |
非专业角度 |
|
医疗角度 |
|
职业倾向对理解资料的影响 | 教育角度 |
生物学角度 | |
生态学角度 |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