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断基础 | (一)中医诊断学 | 中医诊断学要点 | (1)主要内容 |
| (2)基本原则 | |||
| (二)四诊 | 1.望诊 | (1)望神、失神、假神、神乱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 |
| (2)白、黄、赤、青、黑五种病色的临床意义 | |||
| (3)望形体、头面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 |||
| (4)望舌质、舌笞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 |||
| (5)望排出物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 |||
| 2.闻诊 | (1)语声、呼吸异常及咳嗽、呃逆、嗳气 声音变化的临床意义 | ||
| (2)口气、痰涕、二便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 |||
| 3.问诊 | (1)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 ||
| (2)表证辨汗、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
| (3)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 |||
| (4)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及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 |||
| (5)大便和小便变化的临床意义 | |||
| (6)失眠和嗜睡的临床意义 | |||
| (7)耳鸣耳聋、头晕目眩的临床意义 | |||
| (8)月经与带下变化的临床意义 | |||
| 4.切诊 | (1)切脉的部位和寸口脉分候脏腑 | ||
| (2)常见病脉的脉象及主病 | |||
| (3)按肌肤、按脘腹的要点和临床意义 | |||
| (三)辨证 | 1.八纲辨证 | (1)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 |
| (2)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 |||
| (3)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 |||
| (4)阴证、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 | |||
| 2.脏腑辨证 | (1)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及心血瘀阻、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 (2)风热犯肺及燥热犯肺、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 (3)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 (4)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 (5)肾不纳气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 (6)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 (7)心肺两虚、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 3.气血津液辨证 | (1)气虚、气陷、气滞、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 (2)血虚、血瘀、血热、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 (3)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 (4)津液不足证、水肿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见病辨证论治 | (一)治则与治法 | 1.治病求本 | (1)治标与治本的运用 |
| (2)正治与反治的运用 | |||
| 2.扶正与祛邪 | (1)扶正与祛邪的区别 | ||
| (2)扶正祛邪的运用 | |||
| 3.调整阴阳 | 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的区别及临床应用 | ||
| 4.三因制宜 | (1)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 ||
| (2)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 |||
| (3)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 |||
| (二)中医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 1.感冒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时行感冒、体虚感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2.咳嗽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热壅肺、肺肾阴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3.喘证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风寒闭肺、痰热郁肺、肾不纳气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4.胸痹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痹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5.不寐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心火炽盛、肝气郁结、阴血亏虚、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6.胃痛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寒凝气滞、饮食停滞、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虚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7.泄泻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食伤肠胃、湿热内蕴、脾胃气虚、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8.便秘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热结肠胃、气滞郁结、津亏肠燥、阳虚寒凝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9.中风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①半身不遂:气虚血瘀、肝阳上亢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②语言不利:风痰阻络、肝阳上亢、肾精亏损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10.头痛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风寒头痛、风热头痛、肝阳上亢、瘀血阻络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11.眩晕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肝火上扰、气血亏虚、痰浊上蒙、肝肾阴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12.消渴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阴虚燥热、脾胃气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13.淋证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热淋、石淋、劳淋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14.癃闭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膀胱湿热、湿热瘀阻、肾阳衰惫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15.阳痿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惊恐伤肾、心脾两虚、肾阳不足、肝郁不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16.郁证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17.虚劳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18.痹证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行痹、痛痹、虺痹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着痹的症状、治法和方剂应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19.中暑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阳暑、阴暑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三)中医外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 1.疮疖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热毒蕴结、湿毒瘀结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2.乳癖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肝郁痰凝、冲任失调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3.痤疮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肺经风热、胃肠湿热、痰湿瘀滞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4.瘾疹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胃肠湿热、风热犯表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5.痔疮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①外痔:气滞血瘀、湿热下注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6.跌打损伤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气滞血瘀、瘀血阻络、风寒湿瘀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四)中医妇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 1.月经不调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①月经先后无定期:肾虚、肝郁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2.痛经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气滞血瘀、阳虚内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3.崩漏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气血两虚、脾不统血、肝肾不足、瘀血阻络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4.带下过多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肾虚带下、湿热下注、脾虚湿盛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5.绝经前后诸症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阴虚火旺、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五)中医儿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 1.积滞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乳食内积、脾虚夹积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2.厌食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脾运失健、脾胃气虚、胃阴不足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六)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 1.鼻渊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风热蕴肺、胆经郁热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2.口疮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心脾积热、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 3.咽喉肿痛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 (2)辨证论治(风热外袭、火毒上攻、虚火上炎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