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枝 发汗解表 温经脉 助阳气
1. 发汗解肌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本品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有发汗解肌,助阳实表,外散风寒之效。用治外感风寒表证,不论表实证、表虚证都可以用。
(1)治外感风寒表虚有汗之证。常与白芍配伍,如桂枝汤。
(2)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之证。常与麻黄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 温经通脉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闭经等证。
本品有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之效,适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闭经等证。
(1)治风寒偏重的痹证。常配附子、甘草同用,如桂枝附子汤。
(2)治营血不足的痹证。与黄芪、白芍等同用,如黄芪桂枝五物汤。
(3)治脘腹冷痛。常配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
(4)治血寒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腹痛。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配伍,如温经汤。
3. 通阳化气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本品有温通心阳,化气行水的作用,可用于心、肾、脾等脏腑的多种阳虚证。
(1)治心阳不振、瘀血痹阻的胸痹。常与薤白、瓜蒌配伍,如瓜蒌薤白桂枝汤。
(2)治心脾阳虚,水饮内停的心悸气短,气逆咳嗽。常与白术、茯苓等配伍,如苓桂术甘汤。
(3)治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司的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泽泻等配伍,如五苓散。
(4)治心失温养之心动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阿胶等配伍,如炙甘草汤。
麻黄与桂枝功用对比
麻黄与桂枝均具发散风寒之功,主治外感 风寒表证。其中麻黄发汗力大于桂枝,故麻黄唯风寒表实无汗者适用,而桂枝不论表实表虚、无汗有汗,皆可应用。此外,麻黄味兼苦,善开宣肺郁而平喘止咳、通 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消肿,以治肺气不宣之咳喘证及风水水肿证。然桂枝又善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每治寒凝血滞之风寒湿痹、脘腹冷痛、痛经经闭,以及阳气 不振、气化失司之胸痹心痛、痰饮水肿或心悸、脉结代等证。
紫 苏 发散风寒 行气宽中
1.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本品辛温而芳香气烈,能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并有行气宽中之功,用于风寒表证,尤宜于治外感风寒兼脾胃气滞者。
(1)治外感风寒表证。常配前胡、桔梗、杏仁等,如杏苏散。
(2)治表寒兼有气滞胸闷者。常与香附同用,如香苏散。
2. 行气宽中用于脾胃气滞证。
本品有行气宽中,和胃止呕,理气安胎之功。用于脾胃气滞、恶心呕吐、妊娠恶阻等证。
(1)治脾胃气滞之胸闷不舒、恶心呕吐。常配藿香、陈皮、半夏等,如藿香正气散。
(2)治胃热呕吐。常配黄连。
(2)治气滞痰结的梅核气。常配半夏、厚朴等,如半夏厚朴汤。
(3)治脾胃气滞之妊娠恶阻。常与陈皮、砂仁同用。
3. 解鱼蟹毒用于鱼蟹中毒。
本品尚可解鱼蟹毒,用治鱼蟹中毒、腹痛泄泻。平时进食鱼蟹加紫苏,可预防中毒。
用法:不宜久煎。
苏叶长于发汗解表,苏梗偏于理气安胎。
香 薷 发散风寒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用于阴暑证等。
本品辛温芳香,归肺、脾、胃经,外能发汗解表,内能化湿和中,李时珍称其为“夏月解表之药”。最适宜于夏季外感风寒,内伤湿邪之阴暑证;也可用于暑温证等。
(1)治阴暑证。常配扁豆、厚朴,如香薷散。
(2)治暑温初起,复感于寒。常配金银花、连翘、厚朴等,如新加香薷饮。
(3)治暑季饮冷不洁、损伤脾胃而致吐泻腹痛。可配藿香、佩兰、黄连等同用。
2.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
本品有发越阳气,利水消肿作用。治阳气被遏的水肿、小便不利,配白术、益母草等同用。
生 姜 发散风寒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1. 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本品辛温行散,能发汗解表,但作用较弱,多用于外感风寒轻证,可单煎配红糖服,或配葱白煎服;重者,则入辛温解表剂中,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如桂枝汤。
2. 温中止呕用于多种呕吐证。
本品善温胃散寒、和中降逆而止呕,有“呕家圣药”之称,适用于多种呕吐证,因性温,尤以胃寒呕吐最宜。
(1)治胃寒呕吐。常与半夏同用,如小半夏汤。
(2)治热证呕吐。可与竹茹、黄连等同用。
3. 温肺止咳用于风寒咳嗽。
本品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用治风寒咳嗽。常与杏仁、紫苏等同用,如杏苏二陈汤。
此外,本品有健胃消食和解毒作用,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之轻证;误食生半夏、生南星的喉舌发麻者,鱼蟹中毒呕吐腹泻者,可用生姜汁冲服或煎汤内服。
细 辛 发散风寒 止痛 通鼻窍 温肺止咳
1. 祛风解表用于外感风寒及阳虚外感证。
本品辛散温通,芳香走窜,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除在里之阴寒。能通彻表里上下,且散寒之力胜,不论表寒证、里寒证均为适用。
(1)治风寒表证,头身疼痛。常与羌活、防风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
(2)治阳虚外感证。常配附子、麻黄,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2. 散寒止痛用于头痛,痹痛,牙痛等痛证。
本品有良好的散寒通脉止痛作用,常用于头痛,风湿痹痛,牙痛等痛证。
(1)治风寒阻滞经脉所致的偏正头痛。常配川芎、荆芥、防风等,如川芎茶调散。
(2)治鼻渊头痛。常配辛夷、白芷等。
(3)治牙痛。兼风寒者,可配白芷、川椒,煎汤含漱;属胃火牙痛者,常配生石膏、升麻;也可局部用之以止痛。
(4)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常配防风、独活、秦艽等,如独活寄生汤。
3. 温肺化饮用于寒饮咳喘。
本品能外散表寒,内化寒饮而止咳喘,为寒饮咳喘常用药。
(1)治外感风寒,寒饮伏肺之咳喘证。常配干姜、五味子等,如小青龙汤。(2)治寒饮阻肺之咳喘证。常配茯苓、干姜、五味子等,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此外,本品辛温行散,芳香透达,吹鼻取嚏,有通关开窍醒神之功效。可用治中恶或痰厥所致之闭证,常配皂荚研末为药,吹鼻取嚏,如通关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