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后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鹅在水中游”的情景,引导学生联想骆宾王在七岁时就写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优美诗句,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受动物行为的美。继而转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壮丽景观,各种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丰富多样,使人着迷。从而激发学生的对生物奥秘探究的兴趣,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1.动物的行为
“观察描述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和课件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先对动物的行为概念和类型(例如:觅食行为、争斗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等)有个粗略的了解。
第二步:再通过指导学生观看每一段视频介绍后,让学生讨论动物的这种行为的特点和动机,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表现的行为类型的特点和对生存繁衍的意义。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三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其他动物行为类型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第一步:引导学生总结上面列举的动物行为的实例以及视频的解说,从行为获得过程来看,动物的行为又分为哪几类。
第二步:通过“资料分析1—5”,进一步讨论分析获得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上述有关动物行为实例类型的基础上,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指导学生从动物行为的动态过程、与环境的关系、行为的结构基础等方面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4.“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本节探究活动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在本节课堂上,通过演示“蚂蚁的觅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作出的假设最合理?制定的探究计划最周详可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步:播放视频“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实验范例,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第三步:让学生课后再对探究方案进一步讨论完善并实施。
第四步:选择适当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和展示学生研究成果的机会。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
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
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学生的假设,有利于认识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和课件)
作业练习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使学有所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