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32个文言虚词

  二十五、矣

  1、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吾计决矣。

  2、用于感叹句末。例:①甚至,汝之不惠。②吾村亡无日矣!

  3、用于疑问句末,相当于“了”、“呢”。

  4、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例:①公子勉之矣!②盖亦反其本矣。

  [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例:嘻,技亦灵怪矣哉!

  二十六、已

  1、停止。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已: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③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已经。例: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②今南方已定。

  3、语气词,同“矣”。例:①诸君无意则已。(则已:就罢了)②滋可痛已。③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4、同“以”。例:已后典籍皆以板本。

  5、治愈。例:可以已大风,挛、痿、疠。

  6、太。例: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7、完成。例:距,又三月而后已。

  8、已而,然后。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9、却。例:比中有真情,欲辨已忘言。

  10、既。例: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

  [已矣]

  ⑴完了。例: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②老夫已矣。

  ⑵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已而]不久以后;过些时候。例:①已而夕阳在山。②已而相如出。

  二十七、因

  1、于是,就。例: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

  2、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

  3、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因河为池。

  4、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

  5、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因为。例:①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②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7、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

  8、沿袭。例:因遗策。

  9、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十八、于

  1、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与,跟,同。例:①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

  4、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5、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7、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8、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9、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10、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于是]

  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二十九、哉

  1、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③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2、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②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4、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啊”。例:幸宁心哉!

  三十、则

  1、却,可是。例: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那么,就。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③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④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⑤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5、就是。例: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②不然,则其所疏远。

  6、原来是。例:①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7、只。例:不依公道则爱钞。

  8、同“辄”,总是,常常。例:居则曰:“不吾知也!”

  9、原来已经。例: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②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则是]只当是。例: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则则]赞叹的声音。例:连呼则则。

  三十一、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②客何为者?(者:指 人)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④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⑤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①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8、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9、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10、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近者奉辞伐罪。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十二、之

  1、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然之。(之:它,指上文李的话)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2、的。例: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4、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向。例:然后驱而之善。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与”的用法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则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也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者”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乎”的用法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之”的用法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高考有哪些语文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有哪些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

高三语文有哪些必考古诗词

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有哪些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有哪些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语文高考必考知识点总结

语文知识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语文知识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

高一语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语文必修一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