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幼儿2016年教师资格巩固模拟及答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D 2.A 3.A 4.A 5.B 6.D 7.A 8.B 9.D 10.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婴儿期2.生理发展3.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4.突触可塑性 5.明适应6.有意注意7.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自我监控、元认知自我调节8.无意想象9.命题语义10.语用 11.社会化语言12.社会参照13.情绪自我调节14.依恋15.同伴提名法、同伴评定法 16.自我控制 17.道德判断 18.社会学习理论 19.受欢迎的儿童20.同伴关系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

  1.× 2.× 3.× 4.√ 5.×

  四、概念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1.儿童发展: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2.神经元: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和传导冲动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3.定向反射:对新异刺激做出反应的倾向。

  4.元记忆:元记忆是元认知的一个方面,指儿童关于记忆是什么,记忆过程是怎样的,以及什么因素影响记忆的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5.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或如图画等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6.元认知:是指反映或调节人的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即对认知的认知。

  7.呀呀语:听起来像语音,并常具有升降调,但是无意义,不能被理解,常常在婴儿5个月以后不自觉地发出来,第9个月起婴儿呀呀语的出现达到高峰,不同文化和背景下发出的声音相似。

  8.语法:语法由一系列语法单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是语言中最为抽象的基础系统。

  9.情绪理解:是指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合适的情绪反应的能力。

  10.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32分)

  1.答:年龄特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生理、心理、社会整合机制的结果,儿童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在每一个阶段中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

  (2)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既相对稳定,同时又可以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 变,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3)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2.答:影响儿童动作发展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系统协调作用的结果。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个体所处环境以及所面临的任务要求等都会对儿童个体的动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影响动作发展的生物学因素,包括基因的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度、感官经验的统合。

  (2)影响动作发展的非生物学因素,如个体成长的物质生活环境、特定的养育观念和方式等,不仅会对儿童动作的发展速度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影响其特定动作的发展水平以及动作发展的顺序和倾向。

  3.答:(1)刺激婴儿全身皮肤感官与兴奋中枢感受点,刺激神经细胞的形成及其联系,逐渐促进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智能的成熟。

  (2)促进婴儿血液循环,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

  (3)有助于婴儿产生安全感,形成正常的活动觉醒周期,为成年后形成独立个性做准备。

  (4)促进消化,增加体重。

  4.答: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研究主要针对三种基本策略开展:复述、组织、精细加工。

  (1)复述:学前儿童就已经开始使用复述了。

  (2)组织:如果在记忆一些内容时,能将信息结合成为更大的单元,这就是组织策略的使用。

  (3)精细加工:对于不容易进行分类的信息,个体确认或建构记忆项目之间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这就是精细加工策略。

  5.答:(1)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

  a.学前,儿童有意想象逐渐得到发展,但主要还是无意想象;

  b.学前儿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创造想象;

  c.想象完全脱离现实到合乎客观逻辑。

  (2)入学后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加,创造性的内容逐步增加,想象的独特性也日见端倪,想象更符合现实逻辑。

  6.答:现代学者们认为依恋是人与人之间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依恋关系是依恋双方情感交融的关系,但有一方表现出更为依赖;

  (2)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的身体亲近和目光追随;

  (3)依恋关系可以提供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依恋还具有传递性和稳定性。

  7.答:

  (1)文化;

  (2)父母教养方式;

  (3)同伴关系;

  (4)儿童自身原因。

  8.答:师幼关系指的是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其他早期教养机构中形成的师生关系。师幼关系除了有双向性、双重性、差异性等一般表现之外,还有以下特点:

  (1)游戏性;

  (2)稳定性和亲密性;

  (3)内隐的长久性和外显的单向性。

  六、论述题(每题9分,共18分)

  1.答:儿童注意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与练习培训结合的过程,在培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刺激丰富化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尽量使刺激组合成为一个整体,避免刺激孤立,利用联觉培养有效的刺激反应。刺激物适度丰富、鲜明。

  (2)注意训练与注意发展匹配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的训练要与注意发展相匹配,如与婴儿、低龄幼儿谈话时语速要缓慢,声音要柔和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同,不能操之过急,要因龄施教。

  (3)形式立体化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力的培养训练并不是单纯的某种操作或几次操作就可以完成的,必须是一个全方位的培养模式。儿童在游戏、做作业、吃饭的时候都可以进行。

  (4)空间渗透式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儿童注意力的培养要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婴幼儿时期,当儿童在专心玩弄手中玩具的时候,父母应给予安静的空间直至儿童自行停止游戏。

  2.答:亲子关系是伴随儿童的出生,甚至是在儿童的孕育过程中自然出现的,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是与安全的依恋关系形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父母亲的内在工作模式情况。内在工作模式是一种重建记忆,是影响主要照料者(主要是母亲)与孩子建立起来良好亲子关系的主要原因,每个父母都希望与孩子有一个很好的亲子关系,但结果总是千差万别的。

  (2) 父母亲的抚养品质。为什么同在稳定的家庭中,同由父母等照料抚养的孩子,却出现不同的依恋类型,表现出不同的亲子关系?大量的研究认为,照料者的抚养品 质,如敏感性、接受性等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安全依恋和亲子关系。如研究发现,高敏感性的母亲能使1岁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

  (3)父母亲的缺失、稳定情况。很多学者对孤儿院等机构的儿童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在早期表现出哭泣、对周围环境退缩等更多的不良行为,在成长后期也同样受到影响,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

  (4)儿童情况。儿童的气质、智力、生理特征、出生顺序等会直接影响依恋关系、亲子关系。

  (5)家庭一般情况。研究表明,失业、经济困难、婚姻失败都会影响父母对子女照料的质量,父母之间经常争吵、挑剔,会使孩子体验的多是消极情绪,从而破坏依恋的安全性。

  (6)文化性因素。目前的研究表明,在同种文化背景下依恋类型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在不同的文化熏陶下,依恋类型的具体表现比例有所变化。


教师资格证题库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教育学资料 教育心理学资料 综合素质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