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在城市社区规划建设中,新加坡政府将居民住宅区作为社会单位加以全面规划,形成了由邻里组团中心、邻里中心、新镇中心和区域中心等构成的多层次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这些邻里中心分布于政府组屋区内,根据社区住户数量进行规划,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并为教育、文化、生活福利等提供配套服务。
德国城市杜塞尔多夫的“莱茵河散步大道”,被誉为莱茵河畔风景最美丽的散步场所。“莱茵河散步长堤”工程的竣工圆了杜塞尔多夫市民们的一个旧梦:将莱茵河还给了这座城市。几十年前,这里还是四车道的交通要道,每天的通行量有5万车次。公路旁边就是货运码头。这个交通干道和码头将杜塞尔多夫老城区和莱茵河隔离了开来。在这种情况下,市政府决定实施河滨改造工程,将交通主干道设置于地下。整个工程项目共耗资5.7亿马克,项目包括地下隧道、地上的河滨休闲大道和货运码头的改造。长1500米的河滨大道上设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种植600棵法国梧桐,还设计了大量供休憩阅读的场地。而曾经满是灰暗货仓的城区,也逐步被改造成一个兼容现代家居和城市化先进设施的创意行业基地。入驻那里的企业大多是媒体、电讯以及广告业等,因此它被称为“媒体港”。
6.打开手机微信,在公众号中输入“博物馆”关键词进行搜索,便能找到上百个博物馆的微信账号。近年来,随着微信的流行和普及,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纷纷加入微信公众平台的阵营,试图利用这一新兴社交媒介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如今,微信的热潮依旧没有减退,为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许多博物馆在微信平台上进一步发展完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多看阅读”的APP中一直免费下载每月一期的《微博物》杂志,作为以文物、艺术鉴赏、普及文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杂志,《微博物》的“尝鲜”大受读者们欢迎。
近日,记者采访了赴济南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中国博物馆产业学会文化创意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李柚栗。他认为,我国浩瀚的文博艺术文明以及国家博物馆珍品的风采如果只是依靠单纯的传统方式进行展示,将有很多受众没有机会观赏。“我一直倡导通过3D效果和新媒体的方式来解读文博文明,更多的年轻人渴望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学习到科普知识,将新媒体和博物馆混搭是每一个文博人需要转变的方向。”李柚栗说,“《舌尖上的中国》吸引了众多网友对中国美食的兴趣,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同样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文博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也受到热捧?我相信这是中国文化产业今年的一个重要课题。”他今年的主要工作就是研讨文博产业未来的新形势和新机遇。
“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号恭候你的‘微’服出访!”今年元旦,故宫博物院推出了极具故宫特色的微信公众服务号——“微故宫”,受到众多观众和用户的好评。不同于一般的界面设置,“微故宫”主要分为“看一看”“逛一逛”“聚一聚”三个栏目,在名称的设计上便可看出新颖性和趣味性。此外,“微故宫”也尝试了活泼的语言风格,努力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据了解,截至目前,“微故宫”已有144个重要建筑的语音导览和近千件专馆藏品的相关介绍。
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微故宫”团队负责人于壮表示,推出“微故宫”概念,是致力于打造故宫官方“微”形象,以“微”服务见“大”故宫,提升服务意识,塑造具有亲和力的故宫形象。
“‘微服出访,这个词也是充分结合了故宫皇家文化的特点,鼓励大家揣着‘微故宫’前来体验故宫文化的魅力。”
“聚一聚”栏目是“微故宫”的交流天地,突出了“小伙伴们”欢聚一堂的理念。注册成为微信会员的“小伙伴们”可以在这里围观各类有趣的话题,并进行评论。通过在线报名参加各种会员活动,还可以参与游戏问答来获得积分,根据积分在故宫淘宝上换取相应礼物。于壮告诉记者,“微故宫”的定位之一便是“社区化”。在这个“小伙伴们”的微社区中,会员们可以享受多种专属服务,同时,“积分换礼品”活动是为了激励更多人参与、评论。
于壮告诉记者,“微故宫”致力于打造全面的“自助式服务”。“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我们首先会进一步完善现有功能,使更多建筑和藏品在微信上与大家见面。其次,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博物馆在线服务和体验。最后,我们还会加强线下线上的转化力度,在开放路线及故宫博物院内主要出入口设立更多的二维码供观众扫描。”他说。
记者从山东省博物馆获悉,8月份,该馆将推出非洲大草原的动物标本展览,标本来自一位美籍华人的捐赠,300多件动物标本将为正在享受暑假的孩子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和知识。
面对这样好的展品,李柚栗建议,通过“情景式”和“特色化”的设计可以将这场展览办得有声有色,“比如通过投影模拟非洲大草原的广阔,孩子们进行近景式的活动体验,仿佛置身其中。”
“台北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每年为台湾的文化产业带来极为丰厚的收益,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可以打动人。通过新媒体,原本神秘的博物馆揭开面纱,为观众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一些有意思的文字或者精美的图片,吸引他们前往博物馆参观或者参与活动,这就是新媒体可以带给博物馆的体验式收获。”李柚栗表示。
7.不知从何时开始,广场舞大妈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对于大妈们这种自娱自乐的行为,有人饱受噪音之苦,还有人在网上对她们冷嘲热讽:人到中老年,自我表现欲膨胀……而近半年来各种对“广场舞”的不满愈演愈烈,泼粪、鸣枪、放藏獒等行为极端地发泄着人们的愤怒。在不堪噪音骚扰的市民眼里,广场的大妈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但大妈们也非常委屈,“我们并不想骚扰他人,我们只是追求健康和身心愉悦的生活……”
6月24日,西安市法制办发布《西安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对于市民关注的广场舞扰民,《意见稿》规定,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及其附近的公共场所进行宣传庆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产生噪声的,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声。晚10点到次日7点,居住区不得进行广场舞等产生噪声的活动。公共场所管理者应当对噪声扰民行为进行劝阻,劝阻无效的,应及时报告有关管理部门。《意见稿》中还规定,如果产生噪声,严重干扰周围环境,单位将面临1万元、个人将面临1000元的处罚。
广场舞扰民已成为城市管理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西安市通过立法来整治,是一个重要方面,值得肯定,但是还需要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广场舞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也说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健康有了新的追求。之所以出现扰民现象,政府管理没有及时补位也是一个因素。
广场舞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引导与规范,容易无序、无边界地扩张,负面效应不断出现,严重干扰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因此,相关政府部门整治广场舞要“疏”“堵”结合。可以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如通过制定广场舞公约、开展广场舞大赛、成立广场舞协会等形式,约束规范引导广场舞的发展,使之锻炼不扰民,健身更文明。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与和谐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宏山认为,这个问题,我的基本看法还是以疏导为主,而不是说一味地采取这种管理和控制办法,我更倡导并主张的还是通过居民自治的方式。很多城市通过社区介入的方式,通过小区内部的这样一种自治机构,包括居委会、业委会等进行引导。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当前阶段的一个基本办法。
“解决问题的根本应该是完善公共活动设施建设,让舞者有其所。”多位学者表示,群众喜爱广场舞本是好事,从通过增加公共空间、提高公众参与、依靠公众自律等方面人手可以解决噪音扰民问题。湖南省社科院社会学教授方向新指出,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过程当中,应预留出可供群众利用的文体活动区域,对已建成的活动场地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满足公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专家表示,面对广场舞,政府部门应慎用“以罚代管”,对“各据其理”的当事双方来说,更应不断提升谈判素养,以解决问题。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也很理解那些跳舞居民的需求。在他看来,跳舞的人有活动的权利,而受到影响的人有居家生活的权利,两者之间不应成为矛盾,而是怎样平衡的关系。双方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居民了解跳舞是一种正当的活动,让跳舞者意识到噪音过大的行为会产生负面效果,达到民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丽丽呼吁说,她希望社会各界和广场舞的大妈们能一道来设计容易执行的管理规则,在空间有限的现状下,唤起公民的理性与公德。在她看来,让公众参与协商和制订相应的具体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一步。
1997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概念,即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里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他将“文化自觉”的要义归结为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之一,就是“能想到人家,不光想到自己”“设身处地,推已及人”。有了这样的“文化自觉”,广场舞才能“舞”出和谐,真正成为城市广场的动人风景。
行测真题 | 行测答案 | 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面试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