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教师考核标准
在美国高校,我们不以发表论文的刊物的标准为标准,而是以自己的学术眼光为唯一标准
解放周末:近年来,中国高校的管理模式引起许多议论。比如,有学者呼吁:延续了多年的大学教师选留和升等制度弊端日益严重,需要反思。在这方面,美国高校有何可以借鉴的?
刘禾:在这点上,美国的终身教授制度不得不提。
美国大学教授的聘任,基本上是以教学年限与学术成果为考评标准的。教授每隔两三年应在学术方面上一个台阶,如果到了规定的年限,通常是任教职的六七年之内,还达不到取得终身教职的要求,这个人就会被解聘。这个制度,一方面能保证人才的流动性,同时又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留住真正优秀的研究人员和教授。
解放周末:“终身教授”意味着十分稳定的“铁饭碗”,它的好处在哪里?
刘禾:终身职位是美国的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终身职位制度,那些发表不受社会欢迎的观点的教授,就很有可能被解雇;而一些教授会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而去取悦于上级或者公众。因此,终身教授制度能保证学界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精神、高校自由批评的空间,发挥大学对于整个社会的批评功能。
解放周末:但“铁饭碗”也可能导致已经获得终身教职的教师滋养惰性,不思进取。
刘禾:不能说没有这样的人。但就我的观察,这样的人是极少数。对绝大多数终身教授而言,工作本身就是对他的激励。从整体来说,终身教授制度还是利大于弊,当然可以作进一步完善。
解放周末:对教师的具体考核是怎样的?近年来,中国高校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让学生给老师打分等等。
刘禾:美国大学也让学生给教授的教学打分,但这是考核的一小部分。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对学者的考核,主要是同行考核。通常是,系主任任命三名终身教授组成委员会,对某学者提交的所有学术成果,逐一仔细研读,得出独立的判断,展开讨论,同时也会邀请校外的专家评估这位教授的学术成果。随后,学术委员会提交一个详细的报告,这份报告必须在全系的资深教授当中经过讨论和表决,然后和系主任的独立报告汇总,提交院一级的评审委员会,院级的评审委员也通常由三人组成,会进行新一轮的阅读和辩论,然后再对当事人的续聘、是否晋升为终身职的教授等提出建议。这其中的关键是,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都是保密的,保证专家进行独立、公正的判断。
解放周末:在中国教师的考核过程中,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发表于权威期刊、核心期刊的论文。
刘禾:我认为,考核不应该简单地看看统计数字,这是没有学术自信的表现。在美国高校,发表论文的刊物的名声,是一个参考因素,但即使是名声极好的刊物,我们仍然不以它的标准为标准。我有一位同事,他从事的是一部古代经典著作的翻译和注释工作,工程巨大,花费了十几年。虽然很长时间都看不到成果,但所有的同行都知道这个工作的价值,因此尽管当时还没有多少文章发表,但他仍然获得了名校的终身教职。
解放周末: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文凭看水平,不看数量看质量。
刘禾:是的,所以,这样的评审工作量非常大。但是,了解本专业的同行在研究什么,达到何等水平,有哪些学界新动向,这对于自身的研究也是大有好处的
解放周末:同行评审,不仅能保证专业性,还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研究的发展。但是,同一专业的研究者毕竟人数有限,低头不见抬头见,如何避免人情的作用?
刘禾:假如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名单被人泄露出来,那么谁泄露了名单,谁就要负一定的法律责任。更重要的是,在美国学界,大家都十分爱惜自己的学术名声。硬性的法律规定并不能约束所有事情,口碑的影响力也很大。
四、关于博士的培养
在职攻读博士,在美国是不可思议的事。博士期间,并不需要急着发文章、出成果
解放周末:学界的学术生态是至关重要的,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手段来正本清源?
刘禾:保持健康良好的学术生态,我的建议是,首先是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而不受外界干扰的学术界。首先必须从博士生教育这一环节开始。
还是以美国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为例,一个学生攻读博士,其求学费用都是由学校的研究生院负担。因此,每年每个专业的博士生招收的数量并不多,一般文科需要 7-8年,毕业后,基本上都是当教授或专家。如果拿着博士学位去社会求职,许多机构、公司不可能要你———因为学历过高,成本也太大。
解放周末: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的失业率也上升了,高校是否会扩招?
刘禾:最近申请高校的人增加了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会扩招一点,因为这两类学生的教育是收费的,学校出于利益考虑会有限度地扩招。博士生不但不会扩招,还在缩减名额。博士生扩招,它会破坏生产学者和教授的体系,导致培养出来的人鱼龙混杂,“学界”的这个概念就模糊了。
解放周末:美国高校里的硕士、博士是不是有发表论文的压力?
刘禾: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哈佛读博士的时候,导师说,你不要急着发文章、出成果,你现在就是要好好接受学术训练,所以我们不敢轻易写论文。况且博士的课程要求十分严格,压力很大。
解放周末:在美国,是否也可以在职攻读博士生,甚至可以读在职博士后?
刘禾:这在美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它怎能保证博士教育的质量呢?美国文科的“博士后”经常是为短期内无法找到正式工作的博士提供的学术交流或专业训练的岗位,不是正式学历的一部分。自然科学的“博士后”意味着加入某个大学或研究部门的科学研究或实验小组的工作,从事一段专门研究,同样也不是正式学历的一部分。同样,我也很诧异,我们中国有“博导”这一称谓,这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是闻所未闻的。只要是博士毕业,进入了研究领域,就都可以担任“博导”。博导并不比副教授和教授更高级。
解放周末:最后还想问一下,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大学搞不搞“创收”?
刘禾:这要从美国大学的经费来源说起。除了公立大学有州一级的政府拨款外,美国的私立大学的经费来源,除了一小部分为学费,还有大量的社会捐款,这就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作。此外,美国有种类繁多、来源不一的科研基金,研究者可以提出申请,用这些钱来增设博士生、博士后的位置,吸引人才,完成项目研究。这些基金的独立运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大学教授和某些利益集团的直接挂钩。
解放周末:会否出现一边担任大学教授,同时又是公司董事长的情况?
刘禾:这在美国叫做 conflict of interest 或公私之间的利益冲突。大学教授是全职工作,这个工作的性质是不允许公私兼顾,而出现利益冲突的。这是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大学教授当公司的董事长或一个公司的全职雇员就必须离开大学岗位。不过,研究型大学的理工科、法学院、经管学院等职业学院中,经常有教授被聘为某些专业方面的“顾问”,其收入必须向大学上交一定的比例,可是一旦出现公私之间的利益冲突,此人就必须做出选择。2008年,哈佛医学院的著名儿童心理学权威彼得曼教授利欲熏心,模糊了纯科学研究和他在某制药公司的“顾问”身份,误导公众,立刻被视为丑闻。假如这种事情不再被当作丑闻,而被习以为常,那么学术界和科学家的公信力就会消失殆尽,这对全社会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