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简述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我国的教育发展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最基本的人才素质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落实到小学全面发展上,它是分别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组成,通过五育统一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五个教育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与相互作用,为全面人格的形成形成提供了最佳的运行机制。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意义、任务及实施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全面发展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互为条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认识基础,因为各育的进行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智力水平作为前提;美育对提高其他各育的质量有着特殊的意义,美育融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之中,可以使真善美完美地统一于学生身上;体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物质基础,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其他各育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其他各育,是其他各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同其他各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说,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偏重、忽视任何一育,都会给全面发展教育带来严重的、不利的影响。
4.简述新课程计划的特点。
答: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原来的教学计划相比,作了以下几点重大修改,这些修改体现了当今世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势。
(1)新课程计划从课程的角度来编制计划,改变了原来单纯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编制课程计划的做法。
(2)新课程计划增加了计划的灵活性,把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起来,改变了原教学计划只有一种统一要求的单一模式。这首先表现在新课程计划除有国家统一设置的课程外,新增加了“地方安排课程”。小学各年级每周都有由地方自行安排课程的课时,新课程计划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外语课的设置上,初中分为两级要求,小学可在高年级开设,也可不开设。这就改变了长期来我国课程计划由国家统得过死的弊端,增加了课程计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课程的设置既符合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又能适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需要和适应学生发展水平不一、志趣不一、毕业后取向不一的不同需要。
(3)新课程计划在初中增设了一门“职业指导课”,改变了过去普通教育中只设文化基础课的课程结构。
(4)新课程计划的学科,以分科设课为主,也适当设置综合课。
(5)新课程计划调整了各类学科之间的课时比例,使学生能受到比较全面、和谐的基础教育。
5.简述小学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总务工作管理。
(4)学籍、档案的管理。
四、论述题(10分)
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基本因素。
(1)教师和学生
教师和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教学系统中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或学的能力以及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是决定教学活动成效的关键。
(2)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从层次来说,小学的教学目标有小学总的教学目标,还可以有依次具体化的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各科单元教学目标、一节课的课时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包含的内容来说,一般包含知识和技能、能力、情感和态度、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目标。教学内容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学科的知识系统。它是教师通过学科教育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各种信息,也就是学校通过学科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或形成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等内容,它们规定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中。教学手段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或叫传递信息的物质媒体)。教学手段可分为语言和教具两大类。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如板书、教科书、书面作业)。教具包括普通教具(如粉笔、黑板、挂图、模型、标本等)和现代化教具(如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计算机等)。
(3)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可分为物质条件(如班级环境和教学用具,学校图书设备、文体器材等)、社会条件(如学校管理水平、班级组织状况、教师素质、家长的文化素养等),以及教学的外部条件所蕴含的心理氛围。这些条件对教学活动的综合影响,形成了教学环境。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