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计算题
1.【正确答案】
(1)机器设备
计算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该资产的账面价值=原值-累计折旧-计提的减值准备=3000-800-200=2000(万元)
计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1800万元;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600/(1+5%)+550/(1+5%)2+400/(1+5%)3+320/(1+5%)4+180/(1+5%)5=1 820.13(万元)
所以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1 820.13万元,低于该资产的账面价值2 000万元,即甲设备发生了减值。
应该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2 000-1 820.13=179.87(万元)。
(2)对于专有技术,由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在被新技术所代替时,如果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则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如果仅仅是其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影响而仍有一定价值时,则应当分析其剩余价值,认定其本期应计提的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应计提减值准备=(190-100)-30=60(万元)
(3) 该生产线未来现金流量现值=2 000×0.9524+3 000×0.9070+4 000×0.8638+6 000×0.8227+8 000×0.7835=19 285.2(万元)
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19 000(万元)
所以,可收回金额应该取其较高者19 285.2万元,大于其可收回金额19 100万元,所以该生产线没有发生减值,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4)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2 700万元>可收回金额2 100万元
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2 700-2 100=600(万元)
(5)编制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 839.87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79.87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60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600
2.【正确答案】
(1)东方公司资产组为三个制造中心:L、M和N。理由:东方公司是以三个制造中心作为其管理中心,且所生产的三种产品均供对外出售,表示均存在活跃市场,能独立产生现金流。
(2)与生产产品甲相关的资产组未来每一期现金流量及2007年12月31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2008年:14 000+100-200-6 000-4 000-300-100=3 500(万元)
2009年:14 000×95%+200-100-6 000×95%-2 000-100-140=5 460(万元)
2010年:14 000×95%×95%+100-300-6 000×95%×95%-3 220-310-120=3 370(万元)
注意:每年预计发生的利息支出100万元属于筹资活动,在计算现金流量时不应考虑。
2007年12月31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3 500×0.9524+5 460×0.9070+3 370×0.8638=11 196.626(万元)
(3)资产组减值测试表:
厂房H | 专利权K | 设备A | 设备B | 设备C | 设备D | 资产组 | |
账面价值 | 8 000 | 160 | 840 | 600 | 1 560 | 480 | 11 640 |
剩余使用年限 | 15 | 4 | 6 | 6 | 6 | 6 |
|
权重 | 3.75 | 1 | 1.5 | 1.5 | 1.5 | 1.5 |
|
调整后的账面价值 | 30 000 | 160 | 1 260 | 900 | 2 340 | 720 | 35 380 |
可收回金额 |
|
|
|
|
|
| 11 196.626 |
减值损失 |
|
|
|
|
|
| 443.374 |
减值损失分摊比例 | 84.8% | 0.5% | 3.6% | 2.5% | 6.6% | 2% |
|
分摊减值损失 | 125 | 2 | 15.961 | 11.084 | 29.263 | 8.867 | 192.175 |
分摊后的账面价值 | 7875 | 158 | 824.039 | 588.916 | 1530.737 | 471.133 |
|
未分摊减值损失 |
|
|
|
|
|
| 251.199 |
二次分摊比例 |
|
| 24.1% | 17.2% | 44.8% | 13.9% |
|
二次分摊减值损失 |
|
| 60.539 | 43.206 | 112.537 | 34.917 |
|
应确认的减值损失总额 | 125 | 2 | 76.5 | 54.29 | 141.8 | 43.784 | 443.374 |
计提准备后的账面价值 | 7875 | 158 | 763.5 | 545.71 | 1418.2 | 436.216 | 11 196.626 |
(4)编制2007年12月31日的减值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 443.374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厂房 125
——设备A 76.5
——设备B 54.29
——设备C 141.8
——设备D 43.784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
(5)开始资本化时间:2008年9月30日;停止资本化时间:2009年9月30日。
2008年应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
一般借款:
资本化率=(1 500×7.2%+1 000×4%)/(1 500+1 000)×100%=5.92%
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500+100)×1/12×5.92%=2.96(万元)
专门借款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1 000×6%×2/12-400×2.7%×2/12=8.2(万元)
2008年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2.96+8.2=11.16(万元)
2009年应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
专门借款:
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1 000×6%×9/12-200×2.7%×3/12=43.65(万元)
一般借款:
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100×6/12+240×2/12=90(万元)
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90×5.92%=5.328(万元)
2009年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43.65+5.328=48.978(万元)
借款费用相关的会计分录:
2008年:
借:在建工程 11.16
财务费用 145.04
应收利息 1.8
贷:长期借款--应计利息 158
2009年:
借:在建工程 48.978
财务费用 157.672
应收利息 1.35
贷:长期借款--应计利息 208
(6)技术改造后设备A的账面价值:
设备A至2008年9月30日的账面价值=763.5-763.5/6×9/12=668.0625(万元)
技术改造后设备A的入账价值=668.0625×(1-350/1 400)+500+(1 000+11.16+48.978)/4=1 266.0814 (万元)
3.【正确答案】
(1)编制A公司在购买日2007年1月1日有关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抵销分录。
确认商誉400万元(1 600-1 500×80%)、B公司可辨认资产1 500万元和少数股东权益300万元(1 500×20%)。
借:股本 1 000
资本公积 400
盈余公积 10
未分配利润 90
商誉 400(1 600-1 500×80% )
贷:长期股权投资 1 600
少数股东权益 300(1 500×20% )
(2)编制A公司2007年12月31日有关合并报表的调整、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 120
贷:长期股权投资120(150×80%)
借:股本 1 000
资本公积 400
盈余公积 10
未分配利润 -60(90-150)
商誉 400(1 480-1 350×8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 480
少数股东权益 270(1 350×20%)
借:投资收益 -120(-150×80%)
少数股东损益 -30(-150×20%)
未分配利润—年初 90
贷:未分配利润 -60(90-150)
(3)计算确定资产组减值损失。
出于减值测试的目的,在与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之前,A公司应当对资产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①计算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价值=(1 600/80%-1 500)×20%=100 (万元)
②计算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1 350+400+100=1 850(万元)
③计算该资产组的减值损失=1 850-1 000=850(万元)
(4)计算将该资产组的减值损失分摊至商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存货的金额,并编制有关减值损失抵销分录。
【分析】根据上述计算结果,资产组发生减值损失850万元,应当冲减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价值的账面价值100万元,因为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价值只是为了测试减值而计算出来的,并没有真正的产生,所以该资产组的减值损失850万元应先冲减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价值100万元,然后再将剩余部分750万元在应归属于母公司的商誉和B公司资产组中所包含的资产中分摊。
①首先冲减资产组的商誉价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 400
贷:商誉—商誉减值准备 400
②剩余的350万元(750-400)减值损失应作为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减值损失。
固定资产应分摊的减值损失=350×1 000/1 350=259.26(万元)
无形资产应分摊的减值损失=350×300/1 350=77.78(万元)
存货应分摊的减值损失=350×50/1 350=12.96(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350
贷: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59.26
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77.78
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12.96
注册会计师考试频道精心推荐:
注会会计考试 | 注会审计考试 | 注会税法考试 | 财务成本管理考试 | 战略与风险管理 | 综合阶段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