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1)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2)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
35.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此外,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
36.(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37.(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38.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的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论述题
39.(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和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常用的复述策略有: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
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推荐: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