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冲刺题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B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教学法方面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又叫非指导性教学法;教师的作用是按自由学习的原则去促进学习。
2.【精析】B如果强调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发展期,是阶段性的反映。而本题强调的是这两个时期的高速发展的特点,故反映了不平衡性。
3.【精析】C本题考查考生对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的理解和掌握。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依据所得经验的性质不同,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4.【精析】B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5.【精析】C我国教育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智力的形成可以概括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三个基本阶段。①原型定向:原型是指被模拟的某种自然现象或过程。智力技能形成中的原型定向就是使学生了解心智活动的原型,从而明确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②原型操作:是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学生将头脑中建立的操作活动程序映象,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③原型内化:指动作离开原型中的物质客体与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于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对象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
6.【精析】C动作技能的学习需要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见者易,学者难”强调的是练习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7.【精析】A二班同学在老师“在与不在”时表现不一,说明李老师的领导方式倾向于集权型,致使学生对领导的依赖性较强。
8.【精析】D在布鲁纳的教学观中,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指其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9.【精析】D在替代学习中,他人的行为受到了强化或惩罚,就相当于观察者也受到了奖惩,因而这种奖惩又叫替代性的强化或替代性的惩罚。
10.【精析】B在操作技能的练习曲线中可以看出,通常在练习的中间阶段会出现一个高原期。
11.【精析】B对具体刺激的反射是第一信号系统,对语词的反射是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对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也是人所特有的。狗虽然能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来,是对名字的发音作出的反应,名字对于狗来说,只是一个声音刺激,并没有符号和语言代表意义。
12.【精析】D内部学习动机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13.【精析】A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看电视这一行为属于正强化,能够提高反应(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概率。
14.【精析】B双向表即从纵横两个维度罗列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15.【精析】C发散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从不同角度列举木材的用途,应为发散思维,故选C。 二、填空题
16.教育学
17.关键期
18.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9.人本主义
20.网络化
21.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2.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23.前摄抑制
24.他律道德
25.客观威胁
26.课堂情境
27.共同活动
28.诊断性
29.非测验性
30.迷箱实验
31.心理发展
32.自我监控
33.强化
34.问题情境
35.元认知
教师资格证题库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教育学资料 教育心理学资料 综合素质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
分享

热门关注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易错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