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解析]心理学家认为,采用个别教学方式最能适应学生的认知差异。它的优点是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最合适的教学。
2.A[解析]1985年丹瑟洛提出了MURDER学习策略,该学习策略系统包含了相关联系的两组,即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3.C[解析]“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皮亚杰,他认为,青少年认知的发展源于主体的动作,依赖于主体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4.D[解析]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包括生瑾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包括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需要是永远也得不到完全满足的。
5.C[解析]心智技能也是一种活动的方式,但这种活动方式不是外在的,不是显性的,而是隐蔽在头脑内部,依靠内部语言进行,比如阅读、写作。语言技能基本属于心智技能。
6.A[解析]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包括学习任务、教师、家长等,内部因素包括兴趣、自我效能感、归因等。
7.C [解析]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后,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8.A[解析]形式训练迁移说是最早的有关迁移的代表性理论,但被认为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学说。
9.C [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不直接指向知识和任务本身,而看重学业成绩,将学业成绩看做是赢得地位和尊重的根源。
10.A[解析]思维的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即反应迅速而众多。
11.A[解析]B项属于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项属于稳定的外在原因,D项属于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12.A[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13.A[解析]个别化教学是指以学生个人的水平和学习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4.A[解析]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
15.B[解析]观察法的记录方式一般包括三种: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二、名词解释
1.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
2.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3.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4.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