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上好学校,拼爹、拼钱、拼命”
孩子四五岁,家长们就开始考虑上学问题,处处留心、找渠道,找资源。
“没有关系铺垫,你拿着钱,找谁?”
“择校,谁不是择一个、两个、三个?”“都是好学校,怎么可能想上就上?”
在张女士的规划中,一个是保底校,两个是择校目标校。
“另一个择校,是中间人帮着运作。”只有经过后,才知道,“其实,这些所谓的中间人已经由最初的私人关系演化成为一种商业运作。当时,自己还傻乎乎地信以为真,其实,他们也并不是什么都能做到。”
尽管中间人没有办成,但这费用却是不能少的。最终,她还是用尽关系找到了北京某校“领导”,面试合格,通知缴费,才有机会交择校费!
她不愿在等待中折磨自己,不愿时时处在神经质的焦灼之中:手机24小时开机,错过一个电话就追悔莫及,全天候挂在论坛上,补加各种QQ群……
无怪乎有人形容,想上好学校,得“三拼”:拼爹、拼钱、拼命。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曾觉得上学应该很简单,我想我还是不习惯,为了择校而东跑西颠。曾经理想不为斗米折腰,却要东奔西走陪着笑脸,泡着坛子期待奇迹出现,在等待中祝福别人上岸。麻烦、麻烦、麻烦、麻烦……北京的名校高不可攀。”
戏谑之词唱出家长们的几多无奈与心酸。
择校费,涨势迅猛
在北京,一家机构通过家长介绍、教育系统反馈、银行蹲点所见,调查得到的2011年北京市“幼升小”部分重点小学的择校费显示,家长要准备“打点”的择校费用多的竟高达25万元!据介绍,这其中包含了教委统一要求的数额(最高3万)以及人情关系费、中介费等的总和。
有学者愤怒地表示:“由于这一收费是违法的,所以主管部门、学校均不承认,采取‘不报不究’的态度。因此,出现这样反常的现象: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择校尚有‘三限’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收费反而陷入无从规范、无法无天的状态,巨额择校收费的收取、管理、使用从不公开,成为特别混乱、问题特别严重的‘黑洞’。”
今年幼升小,广州的家长们曝出各名牌小学择校费:华侨7万、东风东路8万、番禺市桥中心12万、华师附小16万……起步6万很普遍。网友惊呼:“比房价涨得快!”
事实上,北京地区择校费也正在呈现快速上涨态势。资料显示,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从七八千元涨到一万元、两万元、三万元。2000年,北京市出台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即招收择校生执行“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3万元)”原则。以此为参照,北京市幼升小、小升初的择校费很自然地固定在3万元的标准线上。
当然,这是“官方标准”,但由此拉开了择校费的口子。
“越收越放肆越没事儿了。”已故的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体特邀委员王晋堂生前谈及“三限政策”,曾明确指出:“慢慢地,把‘违法’的事情‘合法化’了尽管是‘有限’合法化。其后果是高中收、小升初收、入小学也收,甚至入公办幼儿园也照收不误。”
2010年底,教育部发布“禁令”,要求各地3年到5年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但北京、广州、南京等地中小学择校费用不降反升。最近一项调查比较北京初中生家长和小学生家长所报告的数额,表明近年北京“小升初”择校准备费用至少递增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