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教学
(一)教学概述
l.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1.教学理论概述
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
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四)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五)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班级授课制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
(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学业成就评价
4.教学评价的改革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概念
2.德育任务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1.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要素
2.德育过程的规律
(四)德育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五)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
(六)德育途径
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
(七)德育模式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
十、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的概念与类别
2.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4.教师劳动的特点
5.教师的专业素养
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学生
1.学生及学生观
2.学生群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
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2.西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2.齐国的稷下学宫
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5.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6.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3.察举制度
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论尊师重道
考研大纲汇总 | 考研英语大纲 | 考研政治大纲 | 考研数学大纲 | 考研专业课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