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昨天下午课程结束后天空阴云密布,满希望会天降甘霖,消减暑热,但雨终于没有落下。天气依然酷热无比。
上午依然是谭邦和教授的课,讲古典小说和高中语文教学,仍然主要讲古典小说研究,很少涉及高中语文教学的话题。谭教授用三句话概括自己的治学路径:研究古典文学,反思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上午的古典小说主要讲了自己对《三国演义》的解读,下午主要讲了《金瓶梅》的深层意蕴。
刘再复先生曾专著论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从文化的视角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权术阴谋大全,《水浒传》则在快意恩仇中宣扬血腥和暴力,所以,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这两部书则可能引导人性向恶发展,所以他认为,《三国演义》、《水浒传》正是中国的两大地狱之门。我两年前再读《三国演义》,对里面充斥的权谋和智术也时时生厌恶之感,对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的论断击节赞赏,真是一语中的,见血封喉。
今天谭教授的解读,再次深化了我对《三国演义》的认识。中国民间把诸葛亮视为智胜的传统由来已久,研究者批评诸葛亮为“愚忠”的说法也并不鲜见。谭教授认为,诸葛亮这个文化偶像是以“忠诚、服从”为特征的专制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反映。某种程度上是统治阶级用来愚民的道具。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段落已经使我们认识到刘备的“伪”,那么三顾茅庐中留学群能看到什么呢?三顾茅庐的故事历来被人们视为刘备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贤君形象的典型故事,但是认真阅读三顾茅庐我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是在走投无路,无处立足之时的无奈之举,诸葛亮是刘备企图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当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午觉,刘备耐心的等待。张飞等得不耐烦,说自己要去房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此时刘备说了一句话:“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也。”也就是说,那正是他所要设计的效果,一顾即遇,反非所盼。近有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于此评刘备之言曰:“这话说出口来,便是小人嘴脸。”真是一针见血。诸葛亮甫一出山就在隆中决对中为刘备规划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其实质是把纷乱的天下更长久地拖入了战争分裂的深渊。
再来看刘备白帝城托孤后所造成的荒谬画面,一个天下最聪明的人跪倒在一个天下最愚蠢的人——刘阿斗面前,俯首称臣。但是这个最聪明的人绝对不耍花样,绝对服从这个最愚蠢的人。后世多少文人学者指着这幅画告诫后人,“这就是中国道德的最高境界,或者说这就是最高境界的中国道德”。
这样的智慧之人,在这样的“道德”蹂躏之下会有怎样的结局?
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的遗愿,开始“六出祁山”,这六次北伐,是在完全没有胜利希望的情况下展开的,就是为了表现对先主的忠诚,“知其不可而为之”,结果在历尽艰辛,即将功成的时候,司马懿使反间计在成都散布流言,说诸葛亮将反,蠢蛋刘禅即刻诏令诸葛亮班师回朝。正是这纸诏令把诸葛亮置于道德和智慧不能兼顾的两难困境:奉命回朝,就将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不回去,即是抗命不忠。诸葛亮选择了服从,选择了对君王的忠诚。这是历朝历代君主推崇诸葛亮的一个首要原因,所以武侯祠在全国遍地开花——这背后是君主专制的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对诸葛亮的“忠诚”的宣扬。
可堪哀怜的是,诸葛亮还是“星落秋风五丈原”,他选择了姜维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姜维穿起了诸葛亮的“红舞鞋”继续在刘禅身边狂舞,但相同的命运又落在姜维身上,他又遭曹军离间而被刘禅召回。罗贯中在该章末尾的结诗中写道:“乐毅伐齐遭间阻,岳飞破敌被谗回。”这两个看似重复的故事,实际上道破了历朝历代的君主和将领关系的本质。
这些中国古典小说中所传达的遗毒还在今天的意识形态领域继续占据主流,继续箝制着今天对“诸葛之忠”津津乐道的人们的头脑。可惜的是,今天的人们对此尚没有清醒的自觉。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反思精神是一切清醒而智慧的大脑所必须具有的精神。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福柯说:“反思,就是对熟悉的事物再次陌生化。”而这种陌生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认识的飞跃和精神的历险,当然更多的还是发现的神奇,以及思想灵光洞烛幽微后而豁然开朗的欣悦与满足。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中,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造访,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便吟出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对于人生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将其参得透彻,看得明白呢。诸葛亮说“我自知”,不知九泉之下的诸葛先生是否大梦已醒,更不知今天阅读古典小说的读者诸君是否有这样的清醒认识和文化自觉。
晚饭后东边天上又有乌云席卷而来,回到宾馆,终于铺天盖地降下一场大雨来。十余天了,终于看到一场甘霖播洒暑热的江城,一洗酷暑和郁热。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白发渔樵江楮上,浪花淘尽英雄,惯看秋月春风,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壶浊酒喜相逢,青山依旧在,古今多少事,几度夕阳红,都付笑谈中。仅是这首杨慎的《临江仙》词牌放在这部书的卷首,就能让我们浮想联翩,将我们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勾起我们不由得想起蜀国的开国五虎上将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是何等的豪情万丈和气盖山河;一代护国良相诸葛孔明如何在未出茅庐的情况下就能够提出三分天下的方略?
仅用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能够让多少人泪流满面;还有那枭雄吕布、煮酒论英雄的曹操、刘备等,这些英雄在当时那是何等的呼风唤雨、攻城略寨、如履平地,日出日落青山城池依旧。遥想当年英雄迎风傲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万丈豪情,不禁亦要仰天长啸,一抒胸中之激荡。如此的荡气回肠,如此的扣人心弦。
然而,曾经为它们出生入死的那些豪迈的英世伟业却早已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面目全非,时代的河流让这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功名是非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成为往事,这一切在时光的车轮下都变得无足轻重,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历史给人的感受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
是非对错在后人的人眼里,都成了茶余饭后的话题,何足道哉!也许还有人发出感叹,感叹历史的无情,诸葛丞相的雄才伟略没有能实现却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也仅仅如此而已。就我们现在人而言,为了利益斗得你死我亡,为了×××搞得两败俱伤,即使胜利了,获胜了又能如何?又能怎样呢?
比起那些曾经被历史年轮而冲刷掉的三国英才,我们又算什么?我们只能感到惭愧。然而他们都不能逃脱历史的足迹,又何况我们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像白发渔樵坦然面对一切呢?也许只有这样,似乎才能有一壶浊酒喜相逢的心态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心境啊!
不错,在那个战乱纷纷纷的年代里,在作者罗贯中的妙笔之下,使他撰写的《三国演义》一书以一种更为洒脱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以致于使我们在读罢《三国演义》之后,在为玄德兴复汉室之宏愿落空而扼腕叹息,在为云长水淹七军赢得生前身后之名而击节叫好,在为姜维诈降岂料巧计成虚话而大呼。然而,可惜之余回过神来再让我们细细品评一下其中的人物,也不失为一种对历史对文学的精益求精。罗贯中褒刘贬曹,认为天下是汉家的天下,即使汉家时日无多,那皇帝也得由姓刘的来做!
若是别家问鼎帝位,那么就是篡位,大逆不道。如第八十回回目就是一有利的佐证: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由于这一观点立场,曹操由一代豪杰不幸沦为了人人愿得而诛之的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冒天下之大不讳!而刘备却成了以中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而笔者却认为曹操的境界远比刘备来的高。
首先,书中的刘备在罗贯中的笔下虽说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而实际上刘备却为人臣子却觊觎帝位,他的两个儿子一名封,一名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即是天子祭天地之礼,其野心由此可见一斑。正如鲁迅曾批评到:欲显刘备长厚,似伪。这一句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很非常恰当的。周瑜讲道:刘备袅雄之姿,并非长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书中的刘备却是处处表现得过于忠厚,厚道,倒给人一种伪的感觉。不过,由于书中对刘备的推崇,对刘备的塑造还是正面的。刘备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战吕布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但为了体现明君的方面,对刘备的德,是着重刻画的。
此外,体现了刘备的忠,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决不称帝等。其次,体现了仁,在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等。第三,体现了义,在两位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等。第四,体现了厚道。多次寄人篱下有机会夺取而不取。第五,体现了很重视人才。最出色的表现就是在赵云单骑救主后的摔阿斗,所谓民间谚语中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在收买人心方面,小说中还特别会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但也正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忽视了一些大德,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问题上,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家大义,导致了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不能恢复,兴复汉室化为泡影。而曹操反是极力维护帝位的唯一性的。袁术逆天称帝,终被曹操所灭。他自己更是未称帝,所谓的三国分裂是在曹操死后才出现的,基于此点,曹操于所谓的炎刘实有大功。其实真正的英雄又何必为区区帝位所累呢?
其次,刘备由织席小贩直至称帝西蜀,一路似乎顺理成章,也许是命运使然。但是曹操能成大业完全是靠着自身的实干才能。他曾行刺董卓,力求为天下除一大害;他也曾几凭一己之力收复了黄巾起义军,成为军中大佬。他自始至终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无论是平定汉中地还是抹书间韩遂,其用兵之妙,计谋之深都可见一斑。而刘备却远不能与其相提并论,甚至最终又败亡自军事。加之东汉末年,诸侯并起,天下大乱。大多诸侯崇尚武力,疲于军事,因而对于文学的修养也就松懈了。但无论是诸葛亮大唱空城也好,还是周公瑾火烧赤壁也好,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之类的千古名句却一句也无,至于后来曹操的取文姬归汉,嘱铜雀之妾分香卖履等所为都在当初传为一时佳话。由此可见,曹操文韬武略,德才兼备,英雄这一称号可谓是当之无愧。
此外,《三国演义》中让我产生疑问较多的就是诸葛亮这个人物。罗贯中爱屋及乌,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在道德方面,似乎都将诸葛亮粉饰的过于神化了。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又是作者心目中正统皇权的维护者,成了罗贯中眼中的大红人也就顺理成章了。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于是又加上了大祭东风、草船借箭、智取华容、三气周瑜等,甚至死了之后还以木偶退司马,密函杀魏延。从一出场的隆中对这一名段,就体现了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学识。及后的火烧新野、借东风、智取三城、三气周瑜、汉中之战、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
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失街亭后要求自降××,对军中事物管理过于细致,在军事上谨小慎微等,都是通过缺点来映衬他的优点的。总之,诸葛亮不管在能力还是人格上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难怪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略史》中评说《三国演义》提到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而从另一角度来看,诸葛亮却并非如罗贯中笔下所描述的那样十全十美。首先,他身为丞相,第一要务是治吏,在用人方略上应该选贤能,斥小人。而诸葛亮任职期间,朝廷内奸谄之人已出,上下庸人一片。以至后人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了。错用马谡,逼反魏延,压制旧贤,而新贤不来,他连军中的账目都要亲自核算,可见他对别人的能力是多么不放心。
由此,蜀汉后期的衰弱也就不足为怪了。其次,在军事上,正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着重描述的,有六出祈山、七擒孟获。仅说七擒孟获一回,和曹操当初征马超、韩遂时的战例做一对比,两者所处的环境都大同小异。再把曹操和孔明所用的手段策略及马超韩遂和孟获的实力对比一下,大家很容易就能看得出谁更高明。再者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孔明大可不必如此急于求成,更何况南蛮的不毛之地和西凉的战略地位根本就没法比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自有其过人之处,笔者在这里只不过是大胆地说出自己在读了罗贯中先生所撰写的《三国演义》后的一点点感受而已,仅为博诸君一笑耳!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历史的车轮已经无情地碾过那段岁月,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也早已湮没了那荒城古道。但那些熟悉的名字和脍炙人口故事却会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国家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 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汇总 | |
---|---|
1 |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字范文 |
2 |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 |
3 |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字 |
4 |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
5 |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 |
6 | 读《三国演义》有感600字 |
7 |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
8 |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
9 |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
10 |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范文 |
11 |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 |
留学群四大名著读后感栏目整理 |
三国演义读后感 |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500字 | 2000字 | 3000字 |
三国演义读后感 |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500字 | 2000字 | 30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