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闭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条缝”
2008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2010年颁发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都明确要求,“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共有43.3万人,其中70%在公办中小学就读。
“面对外地孩子紧闭的大门终于打开了一条缝。”章冬翠说,“这仅仅是条门缝。”
《新京报》报道,2011年5月6日,北京市教委曾对外发布,非京籍学生在京借读,今后只需提供学生在京居住证明和原籍户口。然而,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5月7日就相关政策再次进行解读,重新确认为,今年非京籍儿童入学仍需出具暂住证等五证。“政策比‘孩儿脸’变得还快。”章冬翠说,“你不知道一名非京籍子女在京入学有多难,因为一个证回老家跑好几趟,被折腾一个多月,当你去报名已经晚了,你又得重新寻找可能收你的学校甚至错过入学时间……”
资料显示,各地在执行这些政策时,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对外来人员子女求学设立一定的门槛限制,北京地区是“五证”,上海地区则是“四证”。而除了居住证、户籍证明等证件之外,有的地方还加上房产证,这其实把很多外来人员子女拒之门外。
即便入学了,但非京籍学生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的事实,则比那几证更让家长揪心。
2010年12月16日,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表示,教育部规定高考以户籍为主要报名地点,北京市目前仍按照这一政策来落实安排非京籍学生的高考。
章冬翠说,因为这项政策,许多非京籍家长在孩子初中毕业后不得不返回到户籍所在地,许多家庭被迫分开,丈夫留京继续打拼,妻子则陪孩子回乡读书。“孩子在北京学的教学大纲与当地不一样,回去许多根本跟不上,在这边本来学得不错,但回去后高考有时连三本都考不上。”
2011年3月24日下午,章冬翠等6名家长代表和2名志愿者再赴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递交呼吁书和建议。这是他们自去年6月以来连续第9次去教育部、第6次去市教委。“希望他们听听几十万家长的呼声,来不及了,真的来不及了。”但数次无功而返。
在众多非京籍学生家长及志愿者等共同维护的“我要高考”网站上,5月份网上签名已达21000人次。
2010年3月调查显示,北京现有居住人口中,有数百万外来人口,他们大部分人都不会再回到原籍。作为北京的“新市民”,他们在北京工作、生活、纳税,同样为北京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北京开放了30年,至今也只有公交‘一卡通’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我要高考网”一位网民留言:“孩子不能参加医保,外地人烧煤气98元一罐,北京市民40元一罐。现在又开始限制买车买房……改革开放的成果应该让我们大家分享,为什么我们工作纳税都在北京,孩子考大学的权利却被剥夺了呢!”
“居委会连小盐勺、油壶、节能灯的发放及平价购买都把我们排除在外,更何况关系到大多数北京人利益的高考。”章冬翠说。
去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递交材料让她和那里的工作人员俨然成了“朋友”,“章大姐,你们慢慢推,等我家孩子高考完,你们再推成……”章冬翠知道,她做的事触及了太多北京人的利益,有人很烦她。(强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