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经历。研究经历是和match紧密联系的。第一,Paper。Paper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Paper之所以重要,我想主要是因为它是个公认的东西,并不像GPA,各个学校之间没什么可比性。论文,尤其是比较牛的会议的论文以及和教授的研究领域match的论文,往往会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第二,项目。主要是指自己参加过的研究性项目,而不是做一个小系统之类的项目。因为研究性的项目才能反应自己的研究经历和潜力。这些研究经历应该是申请Phd的PS的核心内容。另外,resume中也需要用到这些经历。
推荐信。推荐信似乎是个比较有争议性的东西,大部分人都认为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只是个形式而已,没有说服力。其实不然。我们不应该孤立地去看待推荐信的作用。事实上,在申请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整套申请材料是浑然一体的。所谓浑然一体就是有着共同目标的同时是互相支持的。我觉得“互相支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此,推荐信最好也是用来支持你的研究潜力的。对于有研究经历的本科同学,强烈建议着重写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潜力,而且这些成果和潜力一定要和自己在PS中写的研究经历要一致,也就是相互支持的。如果这两者是很不相关的,那么不仅推荐信本身没有很大的用处,还会引起招生委员会的怀疑,你的ps中写的东西是真的吗?推荐信不一定要找牛X的教授写,关键是找能够写你的研究经历的老师写。另外,个人觉得推荐信千万不要写范了,和PS一样,要尽量地写一些具体的事情。
套瓷。陶瓷应该是非常有用的,但也是非常花时间的。我没有套过瓷,但是我觉得有个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没有套瓷的劣势。就是在PS中明确指出,自己对某个教授、或者某个研究group非常感兴趣,那么这个研究group中的教授或者你指定的那个教授肯定会比较对你的材料特别在意一下的。(我的申请结果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补充材料。这个通常是视学校而定的。大部分学校是建议大家不要邮寄补充材料的,原因很简单,申请人太多了,他们没时间看。但是有个别学校也是鼓励提交补充材料的,比如John Hopkins。至于提交什么补充材料,我觉得只要有利于增强专业背景的材料都可以,比如课程的一些具体信息。但是这些作用是非常有限,或者说没什么用。
写了这么多,总结一下:
1.准备的材料最好是research-oriented的;
2.你的研究必须是和学校match的;
3.材料的内容最好是具体的;
4.所有材料最好是相互支持的;
以上申请人申请美国计算机专业PHD的申请经验总结,写的很清晰详细,分申请、GT成绩、套磁以及文书等位大家分别介绍,希望大家可以得到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