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取中文名字,是为了在中国好赚钱?
郝睿强、高平、江森海这些名字,如果是在报纸上第一次看到,你未必能分辨出他们是老外而不是中国人。郝睿强是德国西门子公司中国区总裁Richard Hausmann,高平是加拿大旅游局驻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Derek Galpin,江森海是南锣鼓巷创可贴创意店的英国主人Dominic Johnson-Hill。
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市场地位越发重要,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袖包括跨国公司的全球总裁,也开始取中文名面对中国媒体和公众。可以说几乎所有跨国公司中国区总裁现在也都有自己的中文名。
如麦当劳的前任总裁施乐生、GE的罗邦民、路虎的狄思豪。合资企业中录华纳的总裁Tony Vaughan,中文名没有音译为“范东尼”,而是有个更中国化、意味悠长的名字“方东林”,他说,希望公司业务如东方的树林,愈发茂盛。
其实,那些跨国公司CEO们取中文名,通常需要公关部门依照严格的标准和工序进行:将外国名字的读音译为汉语;在读音接近的汉字中,精选出与性格最匹配、个人偏爱或与公司有联系的汉字,拼叠在一起;查看发音和字形、字意是否协调;最后还要考虑整体意象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他们那么绞尽脑汁地想中文名字,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中国做生意时更方便,给中国消费者更平易近人的感觉,说白了就是套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