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考试调剂公告

  2.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学科包括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三级学科

  病理学(见第一临床医学院)

  病理生理学

  本学科于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评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在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全部教师均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硕士点导师队伍中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3名,导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在人才培养上,二十多年以来培养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四十多名,培养的学生在教学、科研以及医疗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近5年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32人,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人。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已形成了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队伍。本学科先后在中草药与炎症、机体免疫、肿瘤干细胞分化、人类长寿与衰老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获得较好成果。尤其是近十年来,本教研室结合广西地区的地域和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了以巴马地区长寿群体的分子遗传学和广西主要民族群体的分子人类学的研究为龙头,带动衰老相关性疾病、原发性肝癌分子机制研究为主要特色的科研方向,近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分别为2008年,广西巴马地区壮族长寿家系体细胞染色体端粒长度的研究,25万元;2011年,广西巴马地区长寿群体的认知状况调查及认知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55万元;2013年,广西巴马长寿家系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与炎性衰老的相关性研究,48万元)、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博士启动基金课题5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23篇,在衰老研究和分子人类学等领域均有一定的影响,与上海复旦、美国耶鲁、华盛顿和英国纽卡斯尔等大学均有良好的科研协作关系。

  3.病原生物学学

  病原生物学学科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两个三级学科

  (1)医学微生物学

  本学科于1986年获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1年获批为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中自主设置目录内专业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3年获广西高校重点学科。

  目前,学科拥有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奋发向上的学术队伍。共有教授及相当职称4人:其中包括本校在编教授2人,外单位特聘岗位教授1名(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发呼吸道病毒传染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特聘教授)、广西CDC兼职教授1名;在编副高职称3名,包括副教授1名和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生导师2人(其中外单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人(其中外单位兼职导师2人);讲师5人;全部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本校在编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人。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针对广西区域性疾病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工作,其中一些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以下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病毒抗肿瘤及机制研究;2.流感病毒进化及跨种间传播的研究;3.抗呼吸道疾病病原感染的研究。科研条件成效显著,首先,学校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基础医学院中心实验室等公共平台为学科提供开展微物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基本条件;其次,2005年与香港大学的建立科研合作,先后投入200万经费建立专业实验室之-急性呼吸道疾病病原研究室,2012年获广西第二批特聘专家岗位后,将继续加大投入建设实验室;第三,在“十二五”期间,学科计划将利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的建设专项共200万经费,建设病原生物学专业实验室。与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2004年以来,该们与香港大学建立长期的研究合作关系;此外,还与韩国、日本、台湾、中山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有学术交流。近5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SCI收录1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病原生物学是基础医学重要二级学科之一,在医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尤其是广西地处亚热带,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高发区,病原生物学学科为保障广西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从事传染病与寄生虫病防治高素质和高层次人才。30多年以来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研究生,并在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近5年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1人,毕业获得硕士学位7人。

  (2)人体寄生虫学

  本学科于1986年获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1年获批为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中自主设置目录内专业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7年获省级精品课程,2013年获广西高校重点学科。

  学科逐步形成了一支乐于奉献、学风端正、团结合作、结构合理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现有在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及相当职称4人(本校在编教授2人,广西CDC兼职教授2名);在编副高职称1名,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其中外单位兼职导师2人);全部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本校在编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人。

  在科学研究上,针对广西区域性疾病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主要形成以下3个研究方向:1、分子寄生虫学研究:该方向主要从分子水平上对寄生虫的分类学及致病机制研究;2、蠕虫生物学与蠕虫病:该方向主要从蠕虫的生物学层面探讨蠕虫病的发生发展流行与防控;3、机会致病原虫研究:该方向主要对广西常见的机会致病原虫如弓形虫、人芽囊原虫进行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近5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SCI收录3篇;此外,近五年来所获质量工程项目1项,近五年参编教材5部,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在人才培养上,30多年以来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研究生,并在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近5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6人,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2人。在科研条件建设上,学校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基础医学院中心实验室等公共平台为学科提供开展病原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基本条件;在“十二五”期间,学科计划将利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的建设专项共200万经费,建设病原生物学专业实验室。在学术交流上,2004年以来,该们与韩国、台湾、中山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有学术交流。在社会服务上,人体寄生虫学是基础医学重要三级学科之一,在医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尤其是广西地处亚热带,系寄生虫病高发区,本学科为保障广西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从事寄生虫病防治高素质和高层次人才。

  4.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广西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本校第一批获得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本专业现有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素质较为精良的导师队伍。本学科共有教师和研究人员26人,其中教授6人、特聘教授1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10人,65%具有博士学位,95%以上拥有硕士学位,40岁以下的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30%。学科队伍中,有9人为留学回国人员,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本学科是广西高校重点学科,所在的的团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高校教学团队。已经形成了以回国学者和拥有博士学位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研究队伍。

  结合广西区域地方特色开展科学研究,本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如下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广西高发肿瘤标记物鉴定及其分子机制;广西特产药用植物分子鉴定及其药效成分;生物活性物质基础与应用;遗传病及地方性特色病的分子基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教育厅等各类基金的支持下,上述研究领域均不断取得新的研究进展。近五年本学科共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共27项,省级基金资助27项,研究经费共计1298万元,发表SCI论文33篇,省部级科研进步奖3项。

  5.免疫学

  本学科于201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13年,“免疫学”学科获教育厅批准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该学科拥有稳定合理的学术队伍和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目前免疫学学科共有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助教2人,技术员3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10人。其中“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1名,“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名,“广西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名,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名,广西杰出青年基金入选者1名,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名。

  本学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免疫导弹治疗肝癌”进行单克隆抗体携带抗癌药物治疗肝癌的研究,发展到今天的肿瘤生物靶向诊治研究,经过30多年的努力,本学科目前形成了三个稳定和集中的主要研究方向:肿瘤免疫、免疫治疗和免疫诊断。(1)肿瘤免疫:研究如何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排斥,增强宿主的抗肿瘤免疫效应。(2)免疫治疗:利用移植排斥反应的原理研制抗肿瘤疫苗,为肿瘤的生物靶向治疗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3)免疫诊断:研究筛选出与免疫诊断相关的标记分子,研制新型免疫诊断的载体材料和制剂。

  近5年来,学科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承担国家级、部省级科研项目27项,科研经费总量近一千万元。其中“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百多篇,其中有四十多篇被SCI收录。

  (二)生物学学位点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广西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是第一批获得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本专业现有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素质较为精良的导师队伍。本学科共有教师和研究人员26人,其中教授6人、特聘教授1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10人,65%具有博士学位,95%以上拥有硕士学位,40岁以下的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30%。学科队伍中,有9人为留学回国人员,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本学科是广西高校重点学科,所在的的团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高校教学团队。已经形成了以回国学者和拥有博士学位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研究队伍。

  结合广西区域地方特色开展科学研究,本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如下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广西高发肿瘤标记物鉴定及其分子机制;广西特产药用植物分子鉴定及其药效成分;生物活性物质基础与应用;遗传病及地方性特色病的分子基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教育厅等各类基金的支持下,上述研究领域均不断取得新的研究进展。近五年本学科共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共27项,省级基金资助27项,研究经费共计1298万元,发表SCI论文33篇,省部级科研进步奖3项。

  2.微生物学

  本学科成立于1955年,是较早获得获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981年)、“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的学科。2007年获广西省级精品课程,近五年参编教材3部。

  目前,学科拥有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奋发向上的学术队伍。共有教授及相当职称4人:其中包括本校在编教授2人,外单位特聘岗位教授1名(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发呼吸道病毒传染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特聘教授)、广西CDC兼职教授1名;在编副高职称3名,包括副教授1名和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生导师2人(其中外单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人(其中外单位兼职导师2人);讲师5人;全部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本校在编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人。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针对广西区域性疾病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工作,其中一些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以下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病毒抗肿瘤及机制研究;2.流感病毒进化及跨种间传播的研究;3.抗呼吸道疾病病原感染的研究。科研条件成效显著,首先,学校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基础医学院中心实验室等公共平台为学科提供开展微物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基本条件;其次,2005年与香港大学的建立科研合作,先后投入200万经费建立专业实验室之-急性呼吸道疾病病原研究室,2012年获广西第二批特聘专家岗位后,将继续加大投入建设实验室;第三,在“十二五”期间,学科计划将利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的建设专项共200万经费,建设病原生物学专业实验室。与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2004年以来,该们与香港大学建立长期的研究合作关系。近5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SCI收录1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重要学科之一,在医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尤其是广西地处亚热带,是传染病高发区,微生物学学科为保障广西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从事传染病防治高素质和高层次人才。30多年以来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研究生,并在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近5年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1人,毕业获得硕士学位7人。

  3.生理学

  本学科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成为广西省级“精品课程”。

  目前,学科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学风端正、团结合作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团体。现有教师15人,正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4人。学科拥有整体生理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离体器官实验室、生物化学室、动物室等研究场地,配备较为先进的研究仪器设备。

  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深化和拓展,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5个研究方向:①心血管生理学与药理学,研究血栓形成机制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研发血管内皮细胞保护剂。②疾病基因多态性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内容糖尿病遗传基因多态性和家族遗传疾病与线粒体基因关系。③神经生理学,采用动物模型研究脑出血的神经损伤和保护机制。④生殖生理学,主要研究“不孕不育”相关机理及治疗“不孕不育”的药理学机制。⑤生物物理与生理学,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激光对血细胞、成纤维细胞活力、凋亡的影响。

  学科在教学科研上都具有较强的整体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近5年来承担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厅级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带多糖L01结构分析及其调节止血与抗血栓功能平衡研究(No.30660229)、海带多糖L01对心理应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防护研究(No.30960467)、海带多糖通过保护内皮细胞调节皮肤胶原蛋白代谢平衡,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研究(No.81000148)基于壮、汉族caveolin-3基因外显子突变的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No.81160102)。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论文近百篇。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梁老师;曾老师

  电话:0771-5355801

  地址:广西南宁市双拥路22号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研科

  Email:[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www.gxmu.edu.cn

  考研栏目精心推荐:

  2014年考研调剂指南

  2014年考研国家线发布

  2014年34所自主划线高校考研分数线汇总

  2014年全国各大高校研究生考试调剂信息发布

  2014年研究生复试经验、面试指导汇总


考研调剂信息 考研调剂时间 考研调剂流程 考研调剂系统 考研调剂入口 考研调剂政策
分享

热门关注

考研调剂不同专业可以调剂吗

考研专业

研究生考研调剂是什么意思

研究生

考研调剂专业课必须一样是吗

专业课

行政管理考研调剂容易吗

行政管理考研调剂

考研容易调剂的大学有哪些

考研调剂

2020年山西医科大学考研调剂公告(三)

考研调剂公告

2020年哈尔滨医科大学考研调剂公告

考研调剂公告

2020年贵州医科大学考研调剂公告

考研调剂公告

2020年温州医科大学考研调剂公告

考研调剂公告

2020年广州医科大学考研调剂公告(二)

考研调剂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