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高考后,在北京大学高考语文阅卷点发现了一篇优秀作文,题目是《杂感于多样》(见附文),阅卷老师一致认为这就是“满分作文”。这篇文章有很多优点,别的暂且不论,仅就文中的“例子”而言,粗略数一数,就有十几个,大都新颖、生动,再加上运用恰切,怎不使文章出彩!
当然,在文章中使用什么例子,怎样使用这些例子,首先要有一个思想认识水平问题,对此本文不想多谈了。其次还有一个表述技巧问题,我也只打算略说几句:一是举例应力求简明,力避啰嗦,要突出一个“新”字,务去陈言。二是数个例子可“同时并举”,表述中动用修辞学之所谓排比、对比、铺陈等手段以增强文章的气势。三是在文章中,举例之前或之后,一定要有与例子呼应的语句,表明写作意图或强化例子的作用,哪怕是片言只语也好,不可或缺,千万别把例子扔在那儿,不了了之。这里已涉及到写作的语言问题了,容改日再谈。
最后,请允许我恭录我们的祖师爷马克思的一段话作为文章结束语。马克思这段话中提倡的对一切科学的态度,理应成为我们对语文这门科学(我认为“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科学”)的态度。马克思这段话中巧妙引用了但丁《神曲》中的文字,为我们写文章使用例子作了“模范”,睿智如马克思,尚且请出意大利文学家但丁为他写文章“帮忙”,何况我辈!
马克思说——
在科学的大门口,如同在地狱的大门口一样,写着两句话: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杂感于多样
(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
世界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解答的不惟一性。感谢这不惟一性吧: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可能展开联想的翅膀,腾飞于这丰富多彩、变幻无常的天地间。
一
凡是棋坛的高手下棋,都是不拘泥于棋谱,随心所欲的摆布,酣畅淋漓地拼杀,为了胜利,出手变幻无穷。棋手的最高境界,成了多样化的解答的最好诠释。
试问:世上有哪两局棋是一模一样的呢?
二
有了多样,才有了比较。各种各样的方法罗列于我们的面前,是为了给我们挑选。别出心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更好地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动机之本。
曹冲称象,不用称杆而用船;高斯算数列,不计算而是“凑数”……不排斥传统方法的可行性,但更无法否认新路的妙处。
泱泱历史之海,荡出了多少个另辟蹊径?
三
但是种种解题之道,决非浮于事物表面, 一目了然。你得动用思想,探寻奥秘。即便是“妙手偶得之”,也得有量变的积累。启动联想的发动机,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发散,迁移,你才能由衷地赞叹:“这个世界本来很精彩!”
四
我们中国人,似乎有墨守陈规的传统。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1+1永远是2,守规矩成了人们眼中顶尖的美德。
“雪化了就是春天”,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
“临危不惧”,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视死如归”……
血红的大叉,停手吧,你们可知道,你们在缠绕着怎样鲜灵的魂魄啊!
否认答案的多样性,就是否认世界,否认生活,否认真实。
五
可喜的是,中国也有推陈出新的传统。早在几千年前,《战国策》中就对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陈旧思想进行尖锐的讽刺。
因之,有了商君。
后来,有龚自珍高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现如今,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的可不是苏联的老路。
六
新时代在召唤,丰富多彩本来就是这个世纪的主题,我们可得跟上思维的列车,叫地球震惊于这个五彩缤纷的新国度。
我又在想:这大概就是西部大开发时不易建一条公路的原因吧?有了路网,有了选择,才会腾飞!
你又选择哪条路?
高考满分作文频道精心推荐:
高考作文题目 | 高考作文押题 | 高考作文预测 | 高考作文素材 | 高考英语作文 |
高考记叙文 | 高考议论文 | 高考满分作文 | 高考零分作文 | 高考作文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