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心理学预测模拟题(三)

  两个模型的共同之处:

  (1)两个模型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

  (2)两个模型都假定,过滤器的位置在知觉分析之前。或在初级物理分析与高级意义分析之间,耳不是反应选择阶段。

  两个模型的不同之处:

  (1)假设不同。过滤器模型假设,注意选择的基础是对刺激物理属性的分析;衰减模型认为,注意分析更为复杂,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

  (2)加工性质不同。过滤器模型假设,是“全或无”的方式;衰减模型认为,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是关小或抑制。

  (三)反应选择理论模型

  由多依奇(Deutsch)提出,后经诺曼(D.A.Norman)加以完善和发展。该理论认为,早期的信息加工是没有选择性的,信息都可得到识别,信息是否被注意,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做出的反应选择。

  (四)多阶段选择理论模型

  约翰斯顿与汉斯等(Johnstone&Heinz)提出,认为选择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且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需要。

  二、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模型

  心理学家卡内曼(D.Kahneman)于1973年提出了第一个注意的资源分配模型,他认为,当人同时做几样活动时,如果活动不超过资源总量,这些活动就可同时进行,如超过,那么在进行第2、3项活动时,就会使第1项活动的反应退步。相关实验:Lewis(1970)的研究发现,被试者能识别几乎所有情况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现给非追随耳也是如此。

  早期(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1)差别:瓶颈的位置不同。位置由作业性质决定,早期(知觉)选择模型是再认前选择,反应选择模型是语义分析。

  (2)相同:两个模型中都存在瓶颈;两个模型都承认注意的分配,几个通道的信息可以同时受到注意。

  (3)在研究方法上应加以改进:知觉选择模型应多利用附加追随程序的双听技术,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反应选择模型应多用不附加追随程序的双耳作业,使注意分配到双耳。也应看到不同感觉道的特点,比较不同通道的差异。

  三、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

  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1982.1992)提出,她对物体的特征(如颜色、大小和特定朝向的线条)和物体本身进行了区分,并根据这一区分构建理论。这个理论着眼于注意的整合功能,将注意与知觉的内部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很有特色。该模型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两个阶段:(1)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2)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考研专业模拟题推荐链接:

  2014考研各大事件时间汇总

  考研报名:2014研究生报名时间和流程

  2014年研究生考试大纲——数学二

  2014年数学一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研大纲 考研经验 考研真题 考研答案 考研院校 考研录取
分享

热门关注

人文教育专业考研方向有哪些

考研方向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考研方向有哪些

复合材料

测绘工程专业考研方向有哪些

考研方向

能源动力类专业考研方向

考研方向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研方向有哪些

考研方向

心理学考研该怎么复习

心理学考研

心理学专业考研都考什么科目

心理学专业考研科目

2021考研管理学:行政管理专业院校排名

考研管理学院校排名

2021年管理学考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院校排名

管理学考研专业院校排名

考研专业排名详情

考研专业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