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风烟望五津,同是宦游人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⑥则游者众,则至者少
四,社科文阅读
14、【答案】D
【解析】原文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A选项中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进行推导,因此错误;B选项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只说外在环境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原文中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彼长是古代阴阳学说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C选项描述不当。
15、【答案】1,从整体认识人体,强调整体的影响;2,采取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眼光;3,从外部现象观察总结生命规律
【解析】答案表述不唯一,只要能概括清楚三个段落的大意即可。注意不要超出字数。
五、散文阅读
16、【答案】AE
【解析】A选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山可攀;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的详细交代,因此E选项错误。
17、【答案】梅里雪山对于作者的创作有如下三点作用:1,让作者突破了原有的写作束缚,启发了一个飞往更高空间的方向;2,成为了小说中故事发生和主人公活动的环境背景;3,在梅里雪山曾经发生过的17人遇难的惨剧同样启发了作者的思考。
【解析】本题其实就是文章内容要点概括题,只需要在文章中寻找提到梅里雪山的段落并加以概括即可。
18、【答案】在作者理解中,为小说命名的“绝顶”包含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首先,绝顶是指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其次,从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绝顶”,象征着人们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最后,作者也把创作这部小说当做自己写作生涯的“绝顶”,它或许是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试图翻越。
【解析】本题应该算是内容概括和重要词语含义两个题型的融合。5分是一个很暧昧的分值,可能是答两点,也可能是答三点,从本文来看,答三点较为稳妥。第三层意思可能比较难以发掘,作者在最后三段的说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佐证。
19、【答案】略
【解析】本题首先要联系原文,谈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然后再联系现实,对“当代社会悲剧英雄”进行一番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题干中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只要通过上文的二者比较能够言之成理地得到自己的答案即可。
六,作文
20、略
北京高考语文试题 | 北京高考数学试题 | 北京高考英语试题 | 北京高考理综试题 | 北京高考文综试题 |
北京高考语文答案 | 北京高考数学答案 | 北京高考英语答案 | 北京高考理综答案 | 北京高考文综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