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看电影已经转变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选择,欣赏影片时,我们通常会有深深的感动。因此,观影感受能有效地记录我们心灵深处的震撼,它能帮助我们快速理解电影的核心主题,使我们记起那份内心的触动。本站编辑为您整理了一些与"宪法观后感"相关的信息供您参考,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我们网站的文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宪法观后感(篇1)
这样一部既制约权力又平衡利益的神奇宪法,是如何产生的?18世纪的美国人怎么会这么聪明?我很感兴趣。正好易中天先生的《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给了很好的回答。
从中可知,制宪会议开得很不顺利,可以说美国宪法是吵出来的,其诞生过程犹如一出闹剧,缺少重大历史事件的庄严肃穆感,这在我们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那个原定1787年5月14日开的会,直到5月25日才凑够应到会代表的半数——7个邦,当时的美利坚有13个邦。正是在这个时候,会议的主题还不明朗,而制宪只是一颗别人不敢说的私心。
一碰到这一方,就有人跳出去质疑大会的合法性,因为宪法需要授权,而问题是在**得到法律授权还不清楚。唯一的共识是,有13个国家陷入危机,需要坐下来讨论是走共和主义道路,还是建设其他13个国家。于是会议过程中采取了避重就轻战术,意见差不多一致的先讨论,分歧大的就绕过去,搁一搁放到以后再说。
由此可见,摸着石头过河是全人类的共识。会议代表们走马灯似的换,为各自利益吵得一塌糊涂。大邦动辄摆谱,威胁小邦不同意请走人。
小邦亦不含糊,不听我的就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会议代表们并非梁山英雄似的莽汉,都是学识卓越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我们熟悉的富兰克林、威尔逊、华盛顿、麦迪逊等全在此列。
而且我还有一个很大的感触是书中的人物,他们都有着崇高人格和鲜明的个性,他们在制宪会议上的深谋远虑、智力交锋、坚守信念乃至相互妥协的政治智慧。本书对会议代表的情况、性格等进行了具体分析,如八十高龄的富兰克林(兼具多重身份,既是物理学家、发明家,同时也是政治家、思想家),书中也说如果用“德高望重”四个字来形容他,真是恰如其分,当时如果提名他当主席也会全票当选,但他推荐年轻的华盛顿做制宪会议的主席,他总是高屋建瓴,迫不得已时调停代表之间的争吵,推动会议的进程。作为会议主席,华盛顿在整个会议期间一直非常谦虚、谨慎和低调。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全票选举,它开创了美国任期不应超过两届的先例。“华盛顿有所为,美利坚民族得以独立;华盛顿有所不为,美利坚人民不受其害。”“华盛顿却并不认为他是美利坚人民的父亲,而只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儿子。
”“历史和人民选中了他,主要因于他的人品。他的正直无懈可击,他的正义自始至终,他的良知使他的决策免受个人厉量、亲情、好恶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他还有一种与正直、正义和良知密切相关的美德——谨慎。这就使大家相信,把国家交给他是可以放心的。
”(p33)威尔逊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人,“再没有人比威尔逊先生思路清晰,材料丰富,纵观全局。”“世界上所有的政治制度,他都能如数家珍”。康涅狄格代表之一的谢尔曼,出身贫寒,阅历丰富,也是一位老资格的革命领袖。
尽管“相貌难看,面无表情,举止怪异,性格奇特,无**开演讲还是私下谈话,满嘴都是粗话俚语,甚至切口黑话,但他却值得无限赞扬,因为再无一人由他那样的好心肠和清醒的头脑。他的思路有章可循,思维融会贯通,论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