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的传说简短20字
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死后,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
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 端午节的传说简短20字
端午节民间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插两枝艾草,是为了驱邪避灾,这一习俗的由来,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很久以前,民间五谷丰登,家家户户大囤满小囤流。有一天,一位天上的老神仙化妆成小老头,来到一个村子里面,他走进一户人家,见一个妇女在用白面汤喂猪,汤中还有成块的饼和馒头,老人要饭,遭到妇女的辱骂,连口水都没要到。老人见妇女如此恶毒,便在她家墙上写了一行字“明日起瘟病,全村人死光。”然后化为一阵青烟走了。第二天清晨,老神仙拿着瘟瓶来到村子上空,刚要撒药,忽然看见一条小河中,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大孩子,领着一个小孩子,慌慌张张地过河,妇女说大孩子是前妻留下的,小孩子是亲生的,要首先照顾这个大孩子。老神仙很感动,拔了一棵艾草,告诉她插在门上便可免灾。这位好心的妇女回到村中,在每家每户门前都插上了艾草。瘟药无处落,全飘进海里去了,全村人都得救了,而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这天还有一个习俗,家家户户门前还要挂一把菖蒲,用以避邪,因为在大部分北方人眼中,农历五月是恶月,而五月初五更是恶日,菖蒲本是一种草药,人们认为他能避邪驱瘟,逢凶化吉。伟德这一习俗,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性质却完全不同。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位穷秀才,娶了一位貌美能干的姑娘瑞英为妻,有一年大旱,眼看就要到端午节了,五月初四那天,瑞英心想,端午正逢自己的生日,想办的热闹一些,她见只有公公种的菖蒲青翠碧绿,便挖了几棵洗净后挂在门上,并题了一首诗在门前,自叹命苦。秀才傍晚回家来到门口,读了诗很是羞愧,返身而去,见田中一头牛,旁边无人,便将牛牵走准备卖掉,没想到被牛的主人发现了,把秀才送到县衙。秀才将实情禀告知县,知县就派人把瑞英叫来,要她当堂作诗,瑞英要过笔墨,题上一首七绝,自比牛郎织女,知县大喜,免了秀才的罪,并送了秀才几十两银子,小两口谢恩,回到村中,开了一个酒店,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 端午节的传说简短20字
教材分析:
《七步诗》作者曹植。“七步诗”指走七步时间内做成的诗。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
《长歌行》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出塞》作者王昌龄。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