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理解教材和选择有效教学方法的重要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算优秀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资助教案,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小学资助教案 ⬔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
题目是一个偏正词组,直接点出了课文的主人公是“少年”,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呢?是个渡河的少年。“渡”就是“过”的意思,“渡河”这里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利用交通工具过河,一种是靠自己来过河。课文用作者的眼睛看主人公是怎样凭借自己的毅力来渡河的。
〔结构分析〕
这篇记叙文以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一个倔强、勇敢、自信的少年形象,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渡河少年面对困难毫不退缩,执著向上的生活态度。全文共15个自然段,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归纳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一个少年没钱却要渡河,摆渡老人不允许。
第二部分(第5~12自然段),描述这个少年跳入河中,毅然自己游过河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作者后来知道少年考入对面中学,以后始终如一地这样渡河上学放学,居然成了名游泳健将,并写信感谢这个已经去世的摆渡老人。
如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我”看到渡河少年游泳过河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我”后来知道的一些有关渡河少年的事情。
〔语意理解〕
第三自然段(见原文)。
这段话写老人不允许没带钱的少年上船。但从老人“正在弯腰解着缆绳”“头也不抬”可以看出老人并没看到是怎样一个要求渡河的人;从“没钱坐什么船,笑话”可以看出老人把这个要求渡河的人当成是一个故意捣乱,带钱却不愿意付的人来看待的。
“少年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
这句写出了少年没想到老人把他看成是一个故意捣乱的人,老人的话如同棒子一样打在头顶,少年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一股同情的潮水从我心头漫过,想喊,没喊出声。”
这句写出了作者看到少年的样子怜惜之情油然而生,使得平静的心变得波浪汹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孩子,上船,快上船!”“上船吧———别冻坏了。”“钱一分也不要!”
这几句朴实的话道出了老人的心声,老人同情这个倔强的少年,同时也后悔自己的言行,在为自己的行为做补救,可见这是一个好心的老人。
第11自然段(见原文)。
这段赞美了少年的行为,把这个渡河的少年比喻成一朵开在浪花丛中的奇葩。
“数年后,少年居然从这条小河游进了大海,成了一名游泳健将。他给撑船的老人来过一封信,称老人是他的启蒙教练,要感谢老人。”
这两句话写出了少年凭借他的毅力,执著的性格成了游泳健将,但他没有忘记小时候的事情,没有忘记那次渡河,他感谢这个撑船的老人给他创造了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行文流畅,语言优美。
1.通过作者的视角展示故事。
课文通过作者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最初没钱渡河而自己游过河的少年,后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游泳渡河,以至成为游泳健将的经历。故事充满了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