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栏目,提供与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二十一篇)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数学在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工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完整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并且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还知道1厘米=10毫米。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28×4= 16×7= 29×4= 43×2= 12×4=

  这节课我们就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中说的“每天往返两次”是什么意思吗?怎样要这样列式呢?

  同学们会算这道题吗?那你们会算什么?

  能说一说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请同...

与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相关的小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25篇)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教师,细致的教案准备至关重要。教案是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发挥着关键作用。那么,如何撰写教案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完整模板(通用25篇),欢迎阅读和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一张成人票需要24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新课教学

  1、(小黑板出示)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120—144÷18+35(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2、教学例1。

  (1)把准备题

  ①中的144改写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3、教学例2。

  (1)把准备题②中的45改写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较例2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

与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相关的小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12篇)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常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便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为了使教学设计更具重点,可以优化内容和结构。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

  【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具备有关角的生活经验,而他们脑中的角既有数学上的角,也有生活中的角,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正确辨别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同时在实践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学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

  感受角有大小,初步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

  小棒、硬纸条、图钉、长方形纸、吸管、毛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活引入

  我们的校园美吗?听着音乐,感受着鸟语花香,让我们稍稍地静静心。这里熟悉吗?我们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温馨的教室。今天我们的研究就从大家熟悉的物品开始。

  观察这些物体虽然形状不同,但上面都藏着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的图形朋友,你看出了吗?

  二、观察探究,新知建构

  1.观察,初步感知

  (1)三角尺上的角在哪儿?指给你的同桌看看,我找了其中的一个角,看看我指的和大家想的一样吗?你还能在上面找到角,你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指给同桌看看吗?我们来看看电脑上的演示。

  (2)纸工袋上的角,谁上来指给大家看看?

  (3)挂钟上的角谁来说一说、指一指?(根据学生的介绍,闪烁课件)

  2.抽象,建立表象

  (1)刚才演示的这几个角都藏在物体上,如果我们拿掉这些物体留下的角,会是什么样的?闭起眼睛,想到了吗?一二三,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2)这些图形都是角。角,我们用这样的.小标记标出。

  (3)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这三个角,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数学上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两条边)

  (5)谁上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呢?一起说一说...

与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相关的小学教案

推荐更多